俄媒:要是中国打仗,可能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

纸上点将 2025-11-20 20:50:51

俄媒:要是中国打仗,可能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只有打打打,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力量往往是国家尊严的底线。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3年的一篇报道,基于中国科学家的海军模拟研究,直指一个现实隐忧:一旦周边冲突升级,中国海军可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面对由美国主导的多国“蓝盟”联合施压。这个“蓝盟”虽未点名具体国家,但结合亚太格局,显然指向美国及其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亚和菲律宾。这些国家通过联合军演和基地共享,形成环绕中国南海和台海的包围网。研究将冲突分为五个级别,从单一对手到全面战争,最高级别涉及多波次导弹攻击、通信干扰和资源全面动员。结论强调,只有调动所有力量,包括民间船只转为后勤,才能勉强求胜。这提醒我们,航母和导弹虽是利器,但面对联盟围堵,单靠这些还不够。真正的威慑,需要让对手感受到不可承受的代价,从而在开战前就退缩。 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鲜战争的爆发就验证了这种逻辑。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升级,美国迅速介入,组建“联合国军”包括16国部队,总兵力超过百万,装备飞机上千架、舰艇数百艘。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边境,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地区,威胁新生政权安全。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钢产量仅为美国的零头,军队以步枪和手榴弹为主,几乎无空军和海军支援。即便如此,中国决定出兵,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1950年10月19日渡江开始,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五次战役歼敌70余万,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美军被迫承认中国实力。这场胜利粉碎了美国扼杀新中国的企图,换来数十年边境安宁,也奠定中国在亚洲事务中的地位。历史证明,对手只有在战场上尝到苦头,才会真正尊重你的底线。 这种“打疼对手”的策略,在后续自卫反击战中反复奏效。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印度军队越线挑衅,中国发起自卫反击。志愿军翻越高原,歼敌近5000人,摧毁印军多个据点。11月21日,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后撤至实际控制线,印度被迫接受现实。此后,印度虽在边境基础设施上动作频频,如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导致双方伤亡,但2025年8月19日中印边界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在德里达成10点共识,包括加强管控和恢复巡逻。这显示,适度军事回应能迫使对手回归谈判桌。同样,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针对越南入侵柬埔寨和边境骚扰,中国军队在东线和西线推进,歼敌数万,摧毁其精锐部队。3月16日,中国宣布撤军,越南从此停止了对华边境侵犯。这两次行动虽短暂,却明确传递信号:中国不愿主动开战,但绝不忍让。它们维护了领土完整,也为周边稳定注入力量。 进入新时代,南海问题成为多国联合施压的焦点。2016年南海仲裁案中,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美国借机派两艘航母——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进入南海,伴随150架战机和上万士兵,形成史上最大规模对峙。中国海军三大舰队出动,火箭军数十枚导弹待发,包括射程覆盖两千公里的反舰型号。美军航母暴露在轰-6轰炸机和东风-21D“航母杀手”威胁下,最终选择撤离。随后,美国太平洋司令哈里斯调职,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下台,其继任者杜特尔特转向中菲合作。2024年4月,美国虽将“堤丰”中程导弹部署菲律宾吕宋岛,射程覆盖南海和台海,但中国海岸警卫队巡航常态化,美菲联合巡航次数虽增,中国空军巡逻随之加强。2025年上半年,新华社发文揭露域外势力插手南海,提供军援增强声索国对抗底气。中国白皮书强调,反对借“印太战略”分裂地区。这些事件说明,军事对峙中,精准反制能化解危机,避免升级为全面冲突。 中国军力发展的速度,正让潜在对手重新评估风险。到2025年,中国海军舰艇总数超过370艘,位居世界第一,包括3艘航母——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后者采用电磁弹射技术,提升舰载机效率。歼-20隐形战机已批量生产,全球火力指数排名第三,导弹领域弯道超车,东风系列覆盖洲际和高超音速打击。2025年国防预算达1.78万亿元,同比增长7.2%,装备采购占比42%,重点投向航空、导弹和船舶。相比美国11艘航母,中国强调不对称战术,如“航母杀手”导弹,成本低效果高。俄媒虽称中国除兵员数量外无明显优势,但忽略工业支撑: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军工产能强,补给链短。2025年全球军费扩张加速,欧盟批准8000亿欧元防务计划,美国导弹预算增44%,但中国无人化装备领先,翼龙-3无人机获沙特300架订单,作战半径4000公里。这些进步不只为威慑,更服务和平发展。

0 阅读:90

评论列表

黑木涯

黑木涯

3
2025-11-20 21:46

他们也好意思说中国,一个世界老二把个乌克兰打球了三年多,到现在还没有结果![滑稽笑]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