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香港作家亦舒和侄子倪震发起一场骂战。亦舒远居加拿大,四十多岁时接受人

炎左吖吖 2025-11-21 11:21:24

2008年,香港作家亦舒和侄子倪震发起一场骂战。亦舒远居加拿大,四十多岁时接受人工受孕,用命搏得个女儿,却被倪震嘲笑“老蚌生珠”,还提到亦舒不认亲生儿子,是怕儿子有天上门要钱。 在加拿大温哥华,61岁的亦舒坐在书房里,指尖悬在键盘上方。 邮箱里躺着十几封来自香港的链接,点开后,侄子倪震的文章像把钝刀,正一下下割着她不愿触碰的旧疤。 这场始料未及的骂战,不仅掀开了名门世家的家丑,更将亦舒半生“求自由”的选择,推到了聚光灯下。 亦舒与倪震的矛盾,要从上一代说起。 亦舒的姑姑亦舒与倪匡是兄妹,倪震自幼被亦舒视作“看着长大的孩子”。 可这份亲厚,终究抵不过命运的错位。 亦舒的人生,从17岁就被爱情搅乱。 她不顾家人反对,与画家蔡浩泉闪婚,18岁生下儿子蔡边村。 婚姻仅维持三年,两人因性格与生活方式的剧烈冲突离婚。 法院将抚养权判给蔡浩泉,亦舒却选择彻底切断联系。 不付抚养费,不探望,连儿子寄来的信都不回。 “她怕小表弟有天上门要钱。” 倪震在文章里这样写。 这句话像根刺,扎中了亦舒最隐秘的痛处。 她不是冷血,是太清楚自己给不了儿子稳定的生活。 离婚后她醉心写作,与岳华的恋情又因激烈性格无疾而终,直到四十多岁,才决定人工受孕生下小女儿。 她把年轻时欠的爱,全倾注在这个拼了命得来的孩子身上。 可倪震偏要翻旧账:“她扔下儿子不管,现在又用命换女儿,不过是怕被过去纠缠。” 亦舒的回应来得干脆。 她在专栏写《童年》,把倪震的华仁书院岁月、司机接送的优渥童年一一摊开。 “身在福中不知福。” 语气冷得像冬天的冰。 这场骂战没有退路。 倪震继续揭短,说亦舒“记忆里从不快乐”,对儿子“连封信都不回”。 亦舒则回怼他“被宠坏的受害者心态”。 香港媒体疯了似的报道,名门家丑成了流量密码,可当事人心里都清楚。 他们争的不是对错,是“被看见”的资格。 亦舒不是没想过和解。 蔡边村11岁后断了联系,2013年他拍纪录片《母亲节》,镜头前对着虚空喊:“您好,是我,蔡边村,您的儿子,我们可以见面吗?” 亦舒没露面,只在微博发了一段小说《妈》的节选。 “小宝,相信我,我是爱你的,我怀你的时候是那么年轻……我只有十八岁。” 这些温柔的文字里藏着决绝。 她宁肯用虚构的角色对话,也不愿说一句“妈妈想你”。 有些伤口,愈合的代价是永远不揭开。 亦舒的感情路,从来与“圆满”无关。 17岁为蔡浩泉与家决裂,18岁当妈,21岁离婚,后来与岳华相恋,因对方旧情复燃下跪求复合,仍被抛弃。 四十岁后相亲嫁去加拿大,日子清净了,心却空了。 人工受孕生女,是她最后的“孤注一掷”。 朋友劝她冒险不值得,她却说:“我要个能陪我到老的孩子。” 女儿出生后,她成了温柔的母亲,可香港的家事仍在翻涌。 倪震的嘲讽、儿子的沉默、外界的议论,她都扛住了。 骂战最终偃旗息鼓。 亦舒与倪震断了往来,家族里谁也不提这事。 蔡边村的纪录片没了后续,亦舒依然在温哥华写着字,陪着小女儿长大。 有人说亦舒冷血,有人说倪震刻薄。 可真相或许更残忍。 他们都是被命运推着走的人,用最尖锐的方式,保护着自己最脆弱的部分。 亦舒的“不认儿子”,是对自由的执念。 倪震的“翻旧账”,是对被忽视的愤怒。 这场风波没有对错,只有一代人与一代人,用伤疤当盔甲的孤独。 就像她在小说里写的:“人生海海,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找个地方,安放自己的灵魂。” 而她的灵魂,早在四十岁那场人工受孕的疼痛里,找到了归处。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那些年,被亦舒欺骗的女郎们 界面新闻——亦舒:19岁生子,也曾当“小三”,她的前半生发生了什么?)

0 阅读:785

评论列表

秦歌

秦歌

3
2025-11-22 00:40

都不过是自私的利己者罢了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