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一个乞丐讨饭28年,终于攒下了235亩田,3800吊钱,他接着盖了一座大房子,然后跑到穷人家里跪下:“求求你跟我走吧,我什么都包,还帮你干活。”没想到,他的这个行为后来被载入了中国正史。 武训在山东聊城一个农民家庭中出生,父亲早逝,母亲也因病去世。年仅七岁的他便失去了父母,生活艰难。 从此,武训开始了靠乞讨为生的日子。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未让他放弃生存的勇气,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生存,武训四处乞讨,甚至做一些杂耍表演,如锥刺身、刀破头等危险的节目。他也以粗糙的食物为生,常常将所得的食物和衣物卖掉换钱,而这些钱都用来积攒资本。 期间,武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经济头脑,通过购买田地、借贷放款等方式,不仅积累了可观的财富,还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尽管武训手中已经有了相当的财富,但他并没有选择过安逸的生活,而是把这些财富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1888年,武训终于用攒下的钱修建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他不仅自己承担学校的建设费用,还亲自跑到贫困家庭,跪求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上学,他承诺免费提供食物,并且为家长承担一部分劳作,尽管很多人仍然不愿意将孩子送去学校,认为“读书不能管饱”,但武训始终没有放弃。 他坚持自己也要穿着破烂,生活简朴,以身作则,亲自管理学校,不仅亲自监督学生,还经常对老师进行严格要求。 有一次,看到老师午休过头,武训径直跪在老师门前,要求老师不再懈怠。通过这样的严格要求,学校逐渐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 武训的义学事业逐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他的善举也传遍了各地。1890年,武训与寺院合作,建立了第二所义学;1896年,他又在临清官绅的资助下,建立了第三所义学。 学校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教育机会。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山东巡抚张曜免除义学的土地税费,并捐赠了200两银子。 光绪帝得知武训的事迹后,特地给他颁发了“乐善好施”的匾额,并奖励了黄马褂,这不仅是对武训的肯定,也是对他精神和行为的褒奖。 武训晚年身体虚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教育事业,直到1897年病逝。去世时,许多师生和百姓纷纷为他送行,送殡的群众多达上万人。 武训的去世意味着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慈善家的离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深深影响了后世。 武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教育改变命运”的深刻道理。他无私奉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那些贫苦家庭的孩子,他的精神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