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安徽85岁的尼姑仁义师太临终前告诉她的徒弟:“我死后不烧,将我放入大瓮中,三年后再开,我就是佛陀”。三年过去了,徒弟开了大水缸,当时就傻眼了。 1940年,她独自前往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剃度,法号仁义。出家后,她没有仅限于诵经礼佛,而是钻研中医,特别是针灸和草药配方,目的是通过医术帮助他人。1951年,她四十岁时报名加入志愿军医疗队,前往朝鲜战场。在前线,她面对炮火轰鸣,多次进入伤员集中的区域,提供急救服务。有一次手臂被弹片划伤,她用简单绷带处理后,继续为士兵清理伤口和施针止痛。医疗队成员称赞她处理复杂病例的能力,在有限条件下完成多项治疗。 战争结束后,她返回国内,在乡村开展免费诊治活动。背着一个石磨用于碾药,她步行数十里路,为村民诊断常见病症,如感冒和关节痛,从不收诊金。她常常携带药箱,穿越山地,帮人开出草药方子。1983年,七十二岁的她移居安徽九华山通慧禅林。到寺后,她捐出积攒的十几万元,用于修复殿堂和围墙,自己则坚持素食简居。即使年迈,有人上门求诊,她仍会检查脉象,提供建议。 临终安排与开缸发现 1995年11月,仁义师太八十五岁,在九华山通慧禅林内。她从圆寂前一周起停止进食,只喝少量水,每天固定坐在蒲团上诵经。气息渐弱时,她召弟子思尚法师,说明身后事宜。她要求不用火化,而是用坐缸方式安置遗体,将身体盘腿坐姿放入特制陶缸,缸底铺木炭和石灰防潮,密封后置于寺内安静处。她提到获得弥勒佛授记,名为悦殊菩萨,三年后开缸将显现菩萨迹象。 弟子们对要求感到意外,但选择遵守。圆寂后,他们用温水清洗遗体,保持双手合十,双腿盘坐。缸体从当地窑场定制,直径一米,高一米多,壁厚实。准备时,在缸底撒五厘米厚木炭,上覆石灰粉,吸收水分。放入遗体,几人合力调整姿势,确保稳定。操作在大殿进行,点香烛,弟子轮流守护。 密封用厚布盖缸口,涂泥浆固定,缠粗绳,外刷防水漆。完成后,移缸至后院小屋,屋内通风避阳光。放置在阴凉石板上,过程耗半天,弟子跪拜祈福。 三年间,寺院维护缸体。1996年春,大雨渗屋顶,他们换瓦加固。夏高温,用湿布裹缸降温,每日查温度。冬寒,置小火盆暖屋,距两米。思尚法师月诵经,记外观,无异味裂痕。1997年秋,山风倒树枝,他们清理现场,擦缸尘土。 1998年11月,筹备开缸。晴晨集合长老弟子,备铁撬软刷手电。小屋布香案,点线香。拆绳敲泥封,剥覆盖。缸盖开,木炭味飘出。遗体完整,皮肤弹性,面部柔和如眠。头发长一寸,指甲生长。双手从合十变施针状,象征医术。身体生理特征转变,符合佛教圆满描述。无昆虫霉斑,干燥。 开缸后,弟子跪膜拜,思尚法师拭灰。长老观察,确认无损,报九华山佛教协会。消息传开,吸引僧侣查看。用放大镜检细节,皮肤纹理清,关节软。过程一小时,临时盖缸,待处理。 开缸事件后,仁义师太遗体认定为首位比丘尼肉身菩萨。寺院镀金处理,置通慧禅林殿堂,供信众瞻仰。每天香客从各地来,殿内香火旺。 科学上,缸内木炭石灰防腐,素食绝食减微生物。佛教视作持戒禅修成果。九华山肉身菩萨增,现存多尊,形成宗教景观。 思尚法师继承行医,携红十字药箱乡村义诊。寺窗下石磨置,阳光时散草药香。故事激励后辈,强调行动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