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怕的从不是军备,是藏在中国的间谍被接连揪出。 2025年,安斯泰来制药中国区高管西山宽被判刑三年六个月。他顶着日本商会副会长的光环,在华潜伏近二十年,以商务往来为掩护,长期窃取我国医药研发数据。退休前东窗事发,庭审时神情僵硬,一句话也说不出。这起案件不仅揭开了跨国企业背后的情报风险,也再次敲响国家安全警钟。 事实上,日本对华情报活动由来已久。从清末石川伍一刺探军情,到抗战时期“满铁”调查部遍布中国的“学者”“记者”,再到如今伪装成企业高管、访问学者、NGO成员的现代间谍,手段不断翻新,但目的始终未变——收集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服务其国家战略。 近年来,多起重大案件陆续曝光。2022年,原光明日报社评论员董郁玉被查,其潜伏体制内近三十年,借职务之便向境外传递大量内部信息。他并非一开始就背叛,而是从“写稿拿酬劳”开始,一步步滑向深渊,最终沦为情报工具。 另一起案件中,某部委干部郝某在日本留学期间被境外情报机构盯上,以“学术合作”“兼职撰稿”为诱饵逐步策反,回国后进入要害部门,长期输送涉及科技、能源等领域的机密文件,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据公开信息,2022至2024年,我国共破获17起日本间谍案。他们的目标早已不限于军事领域:有人打着“农业合作”幌子,盗取东北优质水稻种质资源;有人以“地质考察”为名,对我军事基地周边进行高精度测绘;还有人通过所谓“青年交流基金”,长期培养亲日研究网络,试图影响中国政策走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行动往往与美日韩情报共享机制联动,形成对华信息围堵链。一些外企、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成了情报流转的“中转站”。 但今天的中国,早已建立起严密的反间谍体系。国安干警常年奋战在看不见的战线上,而普通民众也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浙江渔民捞起外国潜航器主动上交,江苏市民举报可疑测绘行为,高校教师识破“合作项目”中的异常要求……一条条来自“12339”的线索,织就了全民防线。 有网友评论:“以前总觉得间谍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可能就在你参加的学术会议里,就在你合作的外资项目中。” 也有人反思:“有些人不是天生叛徒,而是在金钱、虚荣、情感拉拢下一步步沦陷。关键岗位的人员管理和思想教育,必须跟上。” 国家安全,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无法预知下一个“钉子”藏在哪里,但只要保持警觉,守住底线,再隐蔽的渗透也终将暴露。 那些企图窃取中国发展成果的人,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你如何看待这些隐蔽战线的较量?你认为我们该如何防范身边的潜在风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tk
处罚太轻了。
用户44xxx03
现在的日本间谍比二战时多不知多少
用户10xxx08
应该学朝鲜,抓到判死刑才对,坐牢浪费国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