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顾方舟趁妻子不在家,偷偷喂给刚满月儿子”一管水”:“乖,喝甜水儿!”当儿子喝下后,顾方舟却扭过头去,泪流满面。 一管普通的疫苗,却让一位父亲泪流满面。1960年,顾方舟瞒着妻子,拿不满1岁的儿子做试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选择?这”甜水儿”为何让这个铁血汉子瞬间破防?一个关乎数百万孩子生死的秘密即将揭开。 说起顾方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糖丸,几乎所有80后、90后都有印象。有一颗小小的糖丸,曾带给了我们儿时最甜的记忆。它长得像个迷你元宵,吃起来入口即化,沙沙甜甜。 那是上世纪50年代,1955年,刚从苏联取得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不久的顾方舟先生带领研究团队,在我国开始自主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当时的中国,脊髓灰质炎疫情已经开始肆虐。1955年江苏南通首次大爆发,随后席卷全国各地,数千名儿童因此致残甚至死亡。 顾方舟这个名字很有意思,1926年,顾方舟出生于上海,之后在宁波长大。4岁时,其父顾国光去世,其母周瑶琴为养家糊口,只身赴杭州学习现代助产技术。母亲给他取这个名字,寓意是要为家人撑起一叶方舟。没想到,他真的成了为千万孩子撑起生命方舟的人。 接到任务后,顾方舟带着团队跑到云南昆明的荒山上建起了实验基地。为什么选昆明?因为那里猴子多,便于制作疫苗和做实验。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和经济基础,顾方舟选择了成本较低的减毒活疫苗。 当时世界上已经有两种疫苗了,美国的索尔克疫苗和萨宾疫苗。但是这些疫苗对中国来说太贵了,而且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人家也不卖给你。1954年,美国医生索尔克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通过注射的方式接种。1957年,萨宾辛辛那提大学的萨宾教授团队研究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顾方舟他们只能自己干。 在昆明的实验基地,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顾方舟带领团队千里迢迢赶赴云南,在荒山上建立起实验基地。在极其艰辛的工作条件下,克服困难,鞠躬尽瘁。没有现成的实验室,就自己盖;没有设备,就想办法改装;没有技术资料,就一点点摸索。 1960年夏天,第一批疫苗终于试生产出来。在猴子身上试验成功了,但这只是第一步。谁敢第一个吃螃蟹?顾方舟毫不犹豫,自己先试。喝下疫苗后,观察了一周,没事。 但接下来的问题更棘手了。成人对脊灰病毒本身就有一定免疫力,孩子可不一样。疫苗对孩子是否安全?谁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犯了难。 就在这时候,顾方舟做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1960年,顾方舟瞒着妻子,拿不满1岁的儿子做试验。那天妻子李以莞外出买菜,顾方舟独自在家带孩子。他抱着刚满月的儿子,手里拿着装有疫苗的小试管。 “乖,喝甜水儿!”他轻轻地对儿子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疫苗滴入儿子的小嘴里。孩子毫无防备地咽了下去。 做完这个动作后,这个铁血汉子再也绷不住了。他扭过头去,眼泪止不住地流。这不仅仅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愧疚,更是一个科学家对使命的担当。万一出了问题,他怎么面对妻子?怎么面对这个无辜的孩子? 妻子回来后发现了端倪,顾方舟只能实话实说。让他意外的是,妻子没有歇斯底里地责备他,而是平静地说:“我不让我的孩子喝,让人家的孩子喝,没有这个道理。” 受到顾方舟的感召,研究团队的其他同事也纷纷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试验。经过10天非人的煎熬,孩子一切正常。疫苗是安全的! 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液体疫苗需要低温保存,在当时的中国,这个条件很难满足。怎么办?顾方舟从儿子吃糖果中得到灵感,为了方便疫苗的储存和运输,使得疫苗覆盖全国,顾方舟将疫苗制成糖丸。 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让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从1960年到2000年,中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从十万分之四点零六下降到接近零。 他为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中国官方称为”中国脊灰质炎疫苗之父”和”糖丸之父”。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在证实报告上签字时,又一次流下了眼泪,这次是激动的眼泪。 2019年1月2日,92岁的顾方舟与世长辞。无数网友在网上缅怀这位”糖丸爷爷”,留言说:“谢谢您,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丸。” 顾方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医者仁心。那管看似普通的”甜水”,拯救了千万个家庭。他的眼泪,流给了自己的孩子,也流给了天下所有的孩子。 一管”甜水”,一生担当。顾方舟用父爱诠释了科学家的使命。你还记得小时候吃糖丸的味道吗?你身边有没有因为糖丸而受益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与”糖丸爷爷”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