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14日,朝鲜中部,1名志愿军被10名美军重重包围,10名美军一拥而

炎左吖吖 2025-11-22 10:19:12

1951年6月14日,朝鲜中部,1名志愿军被10名美军重重包围,10名美军一拥而上,结果6名美军瞬间倒在了血泊之中。  198.6高地的焦土上,25岁的王兆才蜷缩在岩石后,袖中手枪的枪管还沾着敌人的血。 三个小时前,他用“投降”的幌子,单枪匹马撂倒6名美军。 此刻,山脚下美军的探照灯仍在疯狂扫射。 1946年,15岁的王兆才攥着母亲塞的半块玉米饼,跟着区中队参了军。 解放战争的炮火里,他从通信员打成班长。 6次战功章别在胸前时,他还不到20岁。 1950年10月,鸭绿江边的战歌响起,已是26军77师320团2连副排长的王兆才,把“保家卫国”四个字刻进骨血,跨过了边境线。 第五次战役后,美军趁友军西调北进。 王兆才所在的26军奉命死守平金一线,他所在的8班,守的是鸡雄山最前沿。 这座海拔603.9米的山头,南缓北陡,是左翼阵地的屏障。 6月12日,美军第25师扑上来时,王兆才的枪管已经开始发烫。 鸡雄山的战斗,比想象中更惨烈。 美军先用飞机大炮犁地,再分三路冲锋。 王兆才带着8班打退三次进攻,可第四次,敌人摸上山梁,副排长王兆才一枪撂倒敌指挥官,才把阵脚稳住。 战斗持续到中午,1排阵地的1排长牺牲在炮火里。 连长拍着王兆才的肩:“带混合排,守603.9主峰!” 主峰的阵地更险,美军调来加强营,坦克碾着碎石往上冲。 王兆才带着战士们把手榴弹往敌群里砸,机枪扫得枪管发红,硬是打退10多次冲锋。 可弹药终究耗尽了。 1排的5名战友倒在血泊里,只剩王兆才抱着最后一支步枪。 敌人又冲上来时,他吼:“剩一个人也要守!” 夜里,他摸黑在敌人尸体堆里翻弹药,绷带缠住渗血的胳膊,继续蹲在战壕里等天亮。 第三天拂晓,10名美军端着枪冲上主峰。 他们以为阵地只剩王兆才一人,用生硬的中文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王兆才盯着对方领头的华裔中士,嘴角扯出冷笑。 他把步枪扔在地上,踉跄着站起,双手抖得像筛糠。 这是他演给敌人看的“溃败”。 等到美军放松警惕,枪口朝下围拢过来。 就在距离10米时,他猛地抽出袖中PPK,两枪击倒前排两人! 混乱中,他连开数枪,又伤四人。 趁着美军慌乱,他翻身滚下V形山谷的缓坡。 突围后的王兆才没逃。 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身子摸回阵地,清点仅剩的3名伤员,重新分配弹药。 美军以为他跑了,又发起炮击,可等硝烟散去,主峰上又响起他的喊杀声。 14日黄昏,援军赶到时,王兆才正抱着机枪在战壕里打盹。 阵地前,6具美军尸体横陈,山头上“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的战旗,被炮火撕成碎片又在风中猎猎作响。 战后,王兆才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所在连队获“鸡雄山英雄连”称号。 可他转业回山东苍山后,成了水利局普通干部。 有人问起那场战斗,他只说:“没多想,不让敌人小瞧咱中国人。” 2005年去世时,遗物里只有半本磨损的《战斗日记》,最后一页写着:“阵地在,人在;人在,国在。” 朝鲜的硝烟早已散了,可王兆才的故事还在流传。 那个在月光下“投降”的战士,那个滚下山谷的背影,那个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背影,成了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英雄图腾。 他曾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而他的勇,不是匹夫之勇,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血性,是“人在阵地在”的信念。 今天的我们再看当年的故事,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真正的英雄,从不在绝境中低头,只会在绝境中,把脊梁挺得更直。 我们应该记住,在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像王兆才这样的英雄,用热血和生命,为我们挡住了黑暗。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正义之战必胜——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