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挖毛岸英坟墓,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儿子的坟,你们不能迁走!” 2023 年 7 月,朝鲜桧仓烈士陵园的风带着敬意掠过。 金正恩敬献的花篮摆在毛岸英墓前,花岗岩墓碑泛着冷光。 碑上 “毛岸英同志之墓” 几个字格外醒目,背后藏着他未说尽的奉献。 没人能忘记,1950 年那个冬天,他瞒着父亲主动赴朝参战。 作为毛泽东的长子,他本可留在后方,却坚持要到前线去。 “我是党员,更该去战场”,这是他对革命事业的第一个承诺。 抵达朝鲜后,他担任志愿军总部翻译兼秘书,负责外文资料整理。 当时美军空袭频繁,总部机关常需转移,他却总抢着干重活。 整理美军战术资料时,他熬夜翻译,标注关键信息供指挥员参考。 战友劝他休息,他说 “多译一份,前线就少一分危险”。 这份对工作的尽责,是他在战场上的第一份贡献。 11 月 25 日,美军空袭大榆洞总部,炸弹落在他所在的办公室。 他本有时间撤离,却为抢救重要文件,转身冲回火海。 浓烟与爆炸声中,他再也没能出来,年仅 28 岁。 用生命守护机密文件,这是他留给革命最后的奉献。 他的遗体被战友们找到,临时安葬在大榆洞山坡,简单立了木牌。 1954 年,志愿军总部计划修建桧仓烈士陵园,集中安葬烈士遗骨。 按规定,营级以上干部遗体可运回国内,他作为团级干部符合条件。 可这个决定,却引发了中央领导的深思,也牵扯出一段温暖的故事。 1955 年,向朝善带领 12 名战士前往大榆洞迁移遗骨。 他们带着铁锹、白绸和新棺材,刚开挖就被一名朝鲜妇女阻拦。 她四十多岁,灰布衣裤上沾着泥土,头发用旧布条扎得松散。 “这是我儿子的坟,你们不能迁走!” 她张开双臂,声音带着哭腔。 战士们愣住,翻译急忙上前沟通,才弄清她阻拦的原因。 妇女的亲生儿子叫金哲浩,曾是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士兵。 1950 年美军进攻时,金哲浩为掩护乡亲转移,牺牲在大榆洞附近。 因为战事匆忙,儿子的遗体没能找到,只留下一个模糊的纪念地。 自那以后,她常来这片山坡,把每一座志愿军烈士墓都当作儿子的墓。 她会带着自家种的蔬菜、煮好的米饭,放在墓前,轻声诉说思念。 看到战士们挖墓,她以为有人要动 “儿子” 的安息地,才急得冲上来阻拦。 “你们把他迁走了,我以后去哪里看我的孩子啊?” 她抹着眼泪说。 翻译耐心解释,迁移是为修建集中陵园,让烈士们有更好的安葬环境。 还告诉她,毛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和她儿子一样为和平牺牲。 妇女低头看着战士们手中洁白的绸布,又望向远处的村落,慢慢松开双臂。 “他也是为我们朝鲜牺牲的,该让他和战友们好好待在一起。” 她轻声说。 挖掘时,战士们发现毛岸英的遗骨上还留着弹片痕迹,动作愈发轻柔。 用白绸层层包裹遗骨,放入新棺材,抬棺时步伐匀称怕惊扰英灵。 路过村落,朝鲜村民驻足致敬,那位妇女也跟在队伍后,默默送行。 这份跨越国界的母子情,是对他奉献的最动人认可。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央领导反复斟酌的决定。 彭德怀得知可运回遗体后,连夜写信给周恩来,建议留在朝鲜。 “他是自愿来参战的,和战友们在一起,更显中朝情谊”,信中这样说。 周恩来批示同意,刘少奇、邓小平圈阅,毛泽东也点头:“他是普通战士。” 1957 年,桧仓烈士陵园正式建成,毛岸英的墓位于第三层,与战友为伴。 墓旁移植的东北黑松,如今已高大挺拔,像在守护着这份奉献。 每年清明节,那位妇女都会带着鲜花来,放在毛岸英墓前,直到晚年。 如今,毛岸英的墓前常年摆放着两国人民的花束,见证着中朝友谊。 他当年的奉献,不仅是战场上的尽责与牺牲,更成了精神的象征。 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这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桧仓陵园里的每一缕风,每一束花,都在诉说着他不朽的奉献。 参考:老志愿军忆毛岸英安葬经过:这是毛主席的决定 2009年10月10日 16:37 重庆商报 决定毛岸英遗体安葬朝鲜的经过 2009年04月30日 13:36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