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两只熊猫打包回国,高市早苗一句狂言,换300亿日元天价账单 上野动物园中双胞胎熊猫“晓晓”和“蕾蕾”频繁甩头、来回踱步,饲养员往场馆里加了新玩具、换了三种竹子,可俩小家伙的焦躁劲儿还是没缓解。这一幕戳痛了无数日本人,距离租期结束只剩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日本马上真的要迈入“零熊猫时代”了。 东京上野动物园最近彻底成了 “网红打卡地”,游客比平时多了快一半,大爷大妈带着折叠椅凌晨就来排队,年轻人蹲在路边刷预约界面刷到手机发烫,所有人的目标都只有一个 —— 看看 “晓晓” 和 “蕾蕾” 这两只大熊猫。 毕竟到 2026 年 2 月,它们就要打包回国,这意味着日本将迎来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 “无熊猫时代”,而这一切的源头,竟是首相高市早苗的一句 “糊涂话”。 日本人对熊猫的痴迷早就刻进了生活里。走在东京街头,便利店的三角饭团印着熊猫脸,商场货架上从钥匙扣到羽绒服全是熊猫造型,连地铁站的指示牌都用熊猫图案做装饰。 打开电视,综艺节目里嘉宾穿着熊猫服模仿爬树,经典动画《樱桃小丸子》里甚至有 “没见过熊猫会被同学笑话” 的剧情,足见熊猫在日本的国民度。 动物学家今泉忠明说,熊猫圆润的外形和笨拙的动作,刚好契合了日本社会流行的 “可爱文化”,这也是它能深入人心的关键。 熊猫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实打实的。之前上野动物园的熊猫 “香香”,单靠卖萌就为东京创造了 600 多亿日元的收益,2021 年 “晓晓”“蕾蕾” 刚公开露面时,预约系统直接被挤瘫痪,348 个人抢一个参观名额,游客排两小时队,就为看一分钟它们滚来滚去啃竹子的样子。 歌山县白浜町更夸张,这个只有两万人口的小城,靠四只熊猫撑起了当地经济的半边天,每年有 300 万人专门为熊猫而来,三十年累计创收 1256 亿日元,相当于当地年度预算的 40%。可今年 6 月熊猫一回国,当地旅馆预订量直接掉了 20%,好几家开了十年的老店都扛不住关了门。 神户的熊猫 “旦旦” 更成了一代人的记忆。1995 年阪神大地震后,“旦旦” 来到满目疮痍的神户,当地人看着它憨态可掬的样子,心里才多了点慰藉,都亲切地叫它 “神户大小姐”。 2024 年 “旦旦” 离世时,全日本都在悼念,老人带着鲜花和手写卡片去动物园,就像送别一位老朋友。为了留住熊猫,日本人真的下了血本,东京都计划花 15 亿日元翻新熊猫馆,歌山县发起的请愿活动一个月就收了 50 万个签名,差不多每 12 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参与。 而且日本养熊猫确实用心,旅日熊猫平均寿命 22 岁,比全球圈养熊猫平均年龄还大 4 岁,连竹子都要从中国空运过来,按理说续租本该顺理成章。 变故发生在 2025 年 11 月 7 日,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宣称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危机”,还暗示可能武力介入。 这话直接触碰了中方的底线,要知道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日联合声明》里早就明确了日本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高市的言论不仅违背了双边承诺,更是对国际法的践踏。 中方当即表态,这种言论严重破坏了合作基础,熊猫续租的事彻底黄了。后来高市早苗私下跟身边人说 “说得过头了”,可世上哪有后悔药。 更糟的是,中国现在本就很少往外借熊猫了。随着保护力度加大,大熊猫从 “濒危” 降为 “易危”,保护重点转向野外繁殖,全球海外熊猫数量从 2015 年的 64 只降到了 41 只,不再新增长期租借,只剩短期科研合作。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陈洋直言,以目前的中日局势,中方可能不会再向日本租赁新的大熊猫,这意味着 “晓晓”“蕾蕾” 走后,日本真的要跟熊猫说再见了。 连锁反应已经在日本显现。上野周边的熊猫主题商店,货架上的玩偶、文具全在清仓大甩卖,有的商家甚至打五折都少人问津;旅行社的 “熊猫旅游套餐” 彻底滞销,专营中国游客的大巴公司一下子取消了 50 笔订单。 里士满酒店和大丸松坂屋百货也慌了神,它们一半以上的外国客户都是中国人,而中方发布赴日旅游安全提示后,11 月赴日中国游客预订量暴跌超六成。 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晓晓”“蕾蕾” 每年能带来超 300 亿日元收益,要是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日本 GDP 可能降 0.36%,相当于亏了 2.2 万亿日元。 从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第一批熊猫 “康康”“蘭蘭” 赴日开始,半个世纪里熊猫一直是两国的 “友好使者”。现在 “晓晓” 和 “蕾蕾” 的欢送活动正在筹备,游客们隔着玻璃拍照时都带着不舍,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或许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最后一次在家门口见到中国熊猫了。 信源:动静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