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大战,却让日本发现一个惊天秘密!日媒紧急呼吁:“全球70%的成熟制程订单

蕊蕊聊过去 2025-11-22 16:53:51

中美芯片大战,却让日本发现一个惊天秘密!日媒紧急呼吁:“全球70%的成熟制程订单正源源不断流向中国工厂,价格低到让我们怀疑人生!” 美国卡脖子高端芯片,中国却在成熟制程上杀出重围,日本媒体一看数据,傻眼了:全球七成订单全跑中国来了,价格低得他们直呼受不了。这背后,是技术封锁的意外收获,还是中国产业链的硬实力?一场看似遥远的芯片大战,正悄然改写全球格局,谁能笑到最后? 中美芯片摩擦从2018年加剧,美国商务部层层设限,重点堵住7纳米以下先进工艺出口。光刻机和技术转让全被卡死,本想掐住中国脖子,谁知这把火烧出了成熟制程的旺盛市场。28纳米及以上这些老节点,本来就是汽车、家电和物联网的主力,用量大门槛低,不用顶尖设备就能批量出货。中国企业一看机会,马上转舵加码,产能建得飞起。 说起中国半导体,得提张汝京这号人物。他1948年生南京,1949年随家去台湾,在台北长大。60年代末进台大电机系,1970年毕业后直奔美国。先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读工程科学硕士,再去南卫理公会大学拿电子工程博士。1971年进德州仪器,从基层干起,十年建了十座晶圆厂。1985年回台湾,当联电副总裁,专攻蚀刻工艺优化。1997年创世大积体电路,2000年全家搬上海浦东,创办中芯国际,从0.35微米起步。这路子走得实打实,为中国半导体打下根基。 美国从2018年起狠手,商务部出口管制直指高端,黑名单一拉再拉,供应链抖得厉害。ASML这些供应商被迫取消对中国订单,NXT:2050i光刻机这类先进货全停。但中国没乱阵脚,转头深耕成熟制程。中芯国际和华虹这些龙头,生产线没闲过。2024年华虹8英寸线利用率超105%,甚至到113%。晶合集成从2024年3月起订单排长龙,只能扩产。产能直奔每月135万片,全球份额蹭蹭涨。 订单为啥全往中国涌?成本低是硬道理。不是硬降价,是产业链攒出来的底气。人力工资比台湾低三成,设备折旧加政策优惠省25%,原材料本地化再省20%。中芯把28纳米芯片单价从2500美元压到1500美元,降四成还不亏。客户图个准时,新能源车一辆上百颗芯片,物联网传感器年增20%,AI服务器电源管理全靠这些老工艺顶着。华虹功率器件给电动车用,中芯汽车MCU成抢手货。 日本那边坐不住了。2024年10月19日,日媒发文直呼:全球70%成熟制程订单源源流向中国工厂,价格低到怀疑人生。菱洋电子报告摆在那,日本最大半导体商社看呆了,本土企业闲置严重,从中国进口设备还降2.9%。日本产业链断档,设计企业少,封装测试落后,就材料还能喘口气。但原材料进口成本高,全链条比不过中国。需求旺盛拉动订单,新能源和物联网爆增,日本企业闲置产能多,压不住价。 这事儿暴露日本老本吃光了,以为半导体是自家地盘。政府砸上万亿日元补贴,想从40纳米直奔2纳米,技术沟太大,人才缺口大。硅片上,Eswin这些本土企业追上日本巨头,上半年进口日本芯片设备跌2.9%,自给信号明显。 中国半导体靠的不是低价倾销,是产业韧性。产能利用率中芯90%以上,华虹超载,机器转个不停,折旧摊薄,毛利稳定。海外工厂闲着,成本高企,自然比不过。中国不是简单竞争,是生态建好了,服务全球市场。 而中国半导体故事,还在继续。订单涌入是肯定,挑战还在高端。但基础牢固,步子稳定,就能行稳致远。全球合作大门开着,谁贡献多,谁就站得稳。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