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号下午,日本富士电视台发表了对高市早苗的采访,她也打破了近一周以来的沉

百日依山尽 2025-11-22 18:56:16

11月21号下午,日本富士电视台发表了对高市早苗的采访,她也打破了近一周以来的沉默,首次对中日关系做出了自己的评价。那么如何看待她的发言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呢? 在 G20 峰会即将开幕的敏感节点,11 月 21 日下午日本富士电视台放出的高市早苗专访,打破了她近一周的沉默,也让原本紧张的中日关系再添一层复杂色彩。 这场备受关注的采访里,高市早苗的表态看似温和,却处处透着模糊与坚持,既没松口撤回涉台错误言论,也没明确回应峰会期间是否与中方会面,只反复强调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作为引发此次外交风波的核心人物,高市早苗在采访中对关键问题的回避显而易见。她口中 “一贯不变” 的日本政府立场,指向的正是此前在国会答辩时引发轩然大波的言论 —— 将 “台湾有事” 与日本 “存亡危机事态” 挂钩,暗示可能行使集体自卫权介入台海。 这一表态直接违背了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以来的四个政治文件精神,而四个文件早已构成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明确了日本尊重中国领土完整的承诺。 如今她拒不收回言论,反而用 “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这样的表述模糊焦点,无疑让双方修复关系的可能性变得更加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高市早苗特意提及上月中日首脑会晤确定的战略互惠关系,这一关系自 2008 年正式确立以来,曾推动两国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合作。 2024 年中日贸易总额仍达到 3083 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保持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在文化领域缔结了 266 对友好城市,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也持续推进。 但这些合作的前提,始终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政治互信,如今核心原则受到挑战,所谓的 “战略互惠” 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对于全球关注的 G20 峰会中日会面问题,高市早苗的沉默并非意外。在此之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已明确表态 “中方没有会见日方领导人的安排,请日方自重”,这一强硬回应背后,是中方对日本干涉内政行为的强烈不满。 而日方的焦虑其实不难理解,中方此前采取的反制措施已让日本相关产业感受到压力,尤其是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出口限制,可能直接影响日本半导体、新能源等支柱产业的正常运转。 更让日方被动的是,公明党退出联合政府后,日本政坛甚至找不到能与中方有效沟通的 “中间人”,只能陷入单向喊话的尴尬境地。 高市早苗的表态不仅没能平息争议,反而在日本国内引发了更多反对声音。11 月 21 日晚,数百名日本民众聚集在首相官邸前举行抗议,举着 “撤回言论 反对战争”“高市下台” 的标语,高喊反对军国主义复燃的口号。 抗议民众中有人直言,高市的危险言论让普通民众感到担忧,还有人提到日本旅游业因外交风波出现中国游客减少的情况,认为她应该为言论引发的经济后果负责。日本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也到场发声,批评其言论是把日本往战争方向推,违背了和平外交的初衷。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在关注着中日关系的走向。G20 峰会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原本聚焦于合作与发展议题,而日方此前一直炒作 “中日会晤”,试图借助国际舞台缓和局势、转移国内压力。 但高市早苗在采访中的模糊表态,加上中方的坚定立场,让这种 “表演型外交” 很难取得实际效果。毕竟中日关系的修复,从来不是靠口头强调 “战略互惠” 就能实现,关键在于是否能正视历史承诺、尊重对方核心利益。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高市早苗的表态既没有回应中方的核心关切,也没能安抚国内的反对声音,反而让中日关系陷入更微妙的僵局。 双方在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基础依然存在,但政治互信的受损需要实质性的行动来弥补。台海问题作为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底线。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0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