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张将军乘火车到郑州出差。快到午饭时,张将军因为低血糖拿出了6粒花生米吃了起来。可是吃着吃着突然,一粒掉在了地上。警卫员小戴看到后他就准备弯腰去捡。结果直接被张将军给拦住了。 “不用你,我自己来。” 老将军说完,艰难地弯下那曾经受过伤的腰,花白的头发几乎要触碰到满是脚印的地板。他伸出那只满是老茧和褶皱的手,在座椅底下摸索。那专注的神情,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排查一颗未爆的地雷。 终于,他摸到了那粒沾着灰尘的花生米。 周围的乘客都看愣了,张藩直起身子,并没有直接把花生米扔掉,也没有为了面子藏起来。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轻轻吹了吹上面的灰,然后用手指搓了搓,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碎,咽了下去。 看着小戴惊讶又心疼的眼神,张藩的声音很低,但特别坚定:“小同志,革命年代我们连树皮草根都吃过。现在日子是稍微好点了,但勤俭节约的老传统不能丢。这一粒花生米,也是农民兄弟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扔了,我有罪。” 那一刻,车厢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这粒花生米,看着轻,其实重如千钧。它掂量出的,是一个老共产党人的良心。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张藩将军为什么这么“抠”? 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在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时候,张藩三天三夜没合眼。那时候,前线的战士们吃的是什么?是一把炒面一把雪。每一粒粮食,都是靠支前的老百姓推着小车,冒着炮火送上去的。 那时候流传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张藩亲眼见过战友倒在血泊里,亲眼见过老百姓为了省下一口粮给伤员吃,自己饿得啃观音土。这种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基因。对于他来说,浪费粮食,就等于是在背叛那些牺牲的战友,背叛那些推着独轮车的老乡。 这不是小气,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甚至在他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的那几年,天还没亮,张藩就抢着去挑粪。那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好了,但他从不抱怨。他常趁着休息的时候,坐在田埂上跟老农聊家常。 他太知道一颗种子变成一粒粮食,要经历多少风雨,流多少汗水了。 所以,当他复出担任副司令后,这种“抠门”反而变本加厉了。 国家给他配了专车,但他几乎很少用。要是去近的地方,他就步行;稍微远点,就挤公交车。 这次去郑州出差也是一样。临走前,秘书本来要给他订卧铺,毕竟年纪摆在那儿,身体又有低血糖的毛病。可张藩一听就摆手拒绝了:“硬座挺好,能坐下就行。国家现在还不富裕,能省一点是一点。”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张藩将军的这种“省”,实际上是在为国家“攒”。 晚年的张藩,住在南京的寓所里。如果你走进他的书房,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摆设。 在那些堆满军事书籍和文件的书架上,摆着几个显眼的玻璃罐。罐子里装的不是什么金银珠宝,也不是什么勋章奖杯,而是各种各样的粮食样品。 有小麦,有玉米,有大豆,也有花生。 每当有年轻人来拜访,或者家里的晚辈回来,老将军总会指着这些瓶瓶罐罐,给他们讲每一种粮食的来历,讲它们是怎么种下去、怎么收上来,又怎么变成了咱们碗里的饭。 他常说:“见了年轻人我就想说,这是农民用汗水种出来的,一粒都不能浪费。” 这些粮食样品,就是他的“传家宝”。 2002年春天,93岁的张藩将军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当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在场的很多人都落泪了。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中将,他的遗物里,竟然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最多的,是厚厚的一摞摞学习笔记,还有贴得整整齐齐的剪报。衣服大都洗得发白,补丁叠着补丁。唯独那个装花生米的布口袋,虽然旧,却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方方正正。 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现在的一些现象。 如今我们的日子确实好了,物质极大丰富。去饭店吃饭,满桌子的剩饭剩菜,很多人眼皮都不眨一下就让人倒掉;买东西专挑贵的、大牌的,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身份。 可是,真正的身份,难道是靠浪费来体现的吗? 看看张藩将军,位高权重,却把一粒掉在地上的花生米当宝贝。他不需要豪车来装点门面,也不需要排场来证明地位。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尊贵,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对责任的坚守。 那粒被捡起的花生米,就像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老一辈革命家那种纯粹的品质——他们那是真的一心为公,真的把老百姓的血汗顶在头上。他们吃过最苦的苦,所以才懂得最真的甜。 这种“接地气”的劲头,这种艰苦奋斗的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特别是在现在,虽然我们不缺吃不缺穿了,但精神上的那股“气”,不能散。 节约,从来就不是因为穷,而是一种修养。 张藩将军捡起的,不仅仅是一粒花生米,更是一种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该有的样子。他用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无论飞得多高,都别忘了脚下的土地,别忘了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 这粒花生米的故事,虽然小,但分量很重。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在心里头好好地掂量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