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被剃掉髌骨后,被庞涓接到府上悉心照顾。孙膑为表示感谢,打算为他默写鬼谷子兵法。谁知某天,他听到庞涓对下人说的话,惊出一身冷汗:“待他写完兵法,就将他除掉。” 如果咱们把这事儿当成一个“职场竞争”案例来看,你会发现,庞涓也许没那么“蠢”,孙膑也绝不是什么“白莲花”。 咱们都以为庞涓就是个小心眼,嫉妒师弟比自己强。可你细想,庞涓当时已经是魏国大将,手握重兵,是魏惠王跟前的红人。他图什么?就为了那点同窗的“嫉妒”,非要把一个公认的天才往死里整? 他如果真那么怕孙膑,为什么不干脆利落地“斩草除根”?直接灭口,一了百了,岂不更省事? 他偏不。他选择了“膑刑”,挖掉膝盖骨。 这是一种极具侮辱性、但又不致命的刑罚。这是为什么? 他要的是孙膑脑子里的《鬼谷子兵法》。 庞涓的算盘打得贼精。他把孙膑弄残,孙膑就彻底失去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翻身的本钱,只能依附于自己。然后,他再假惺惺地“悉心照顾”,让孙膑感恩戴德,心甘情愿地把师门绝学默写出来。 孙膑听到的那句“待他写完兵法,就将他除掉”,才是庞涓的真心话。这哪是嫉妒,这分明是一场有预谋的、残酷的“核心技术”掠夺。 庞涓当初为什么要“好心”推荐孙膑来魏国? 庞涓是魏国大将,他需要一个顶尖的参谋长。放眼天下,谁比自己那个天才师弟孙膑更合适? 可问题是,孙膑是谁?鬼谷子的得意门生,兵圣孙武的后人。他能甘心给庞涓当“老二”吗? 一山不容二虎。很可能,孙膑到了魏国,根本不接受庞涓的“安排”。他甚至可能想把庞涓当成“跳板”,直接去见魏王,甚至…联系魏国的对手,比如齐国。 如果真是这样,那庞涓的反应就不是“嫉妒”,而是“惊恐”了。他引狼入室,这个师弟不仅不听话,还可能要“出卖”他。于是,庞涓先下手为强,用最酷烈的手段,把这个潜在的威胁变成了“废人”。 这事儿,是不是瞬间就从“嫉妒”变成了“权斗”? 但庞涓千算万算,算错了一件事:他低估了一个“废人”的复仇之心。 孙膑能从一个被挖去膝盖骨、脸上刺字、连门都出不去的“囚徒”,最后逃到齐国,这本身就是个奇迹。这得有多强大的内心和多缜密的布局? 而当孙膑真的手握齐国军权,回来复仇时,他所展现的“兵法”,才真正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都知道“围魏救赵”。但这场桂陵之战,根据后来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打得极其“阴狠”。 当时田忌想直奔邯郸,孙膑拦住了。孙膑的计划是“围魏救赵”。可怎么围? 孙膑的第一个目标,是魏国的平陵。 这个平陵城,是块硬骨头。城池坚固,守军精锐。孙膑不仅要打,他还问田忌:“咱们军中,谁的指挥能力最差?” 田忌老实回答:“齐城、高唐这俩大夫吧。” 孙膑点头:“好,就派他俩去打前锋,攻打平LING。” 你没看错,孙膑是故意的。他明知道平陵难打,明知道这俩将领不行,他就是要他们去送死。 结果,齐城、高唐两位大夫兵败身死,所率军队几乎全灭。 田忌吓坏了,说这可咋办?孙膑却很淡定:“我就是要制造我们齐军不懂兵法、不堪一击的假象。” 老铁们,你们品品。为了“诱敌”,孙膑不惜牺牲掉自己国家的两位大将和数千士兵的性命。 这份冷静和残酷,这份视人命为草芥的“算计”,比起庞涓的“膑刑”,哪一个更让人后背发凉? 他们不愧是鬼谷子教出来的。鬼谷之术,本就是纵横捭阖、唯利是图的帝王术,讲究的是“结果”,不问“手段”。 从这个角度看,庞涓当年先下手为强,是不是也有几分“我太了解我师弟了,我不搞他,他将来必搞我”的恐惧在里面? 庞涓的“狠”,是摆在明面上的,是物理上的摧残。 而孙膑的“狠”,是藏在骨子里的,是精神上的碾压。 到了马陵之战,孙膑的复仇艺术达到了顶峰。他太了解庞涓了。他知道庞涓吃了桂陵的亏,这次必定全力以赴;他也知道庞涓骨子里的高傲,看不起“齐军怯懦”。 于是,孙膑用了“减灶计”。第一天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三万。 这招太毒了。它完美地迎合了庞涓的心理预期。庞涓一看,哈哈大笑:“我就知道齐国兵是孬种,才三天,跑了一大半了!” 于是,庞涓扔下步兵主力,只带轻骑精锐,日夜兼程地追。 他踏进了孙膑为他量身定做的死亡陷阱。 当庞涓在马陵道的夜色中,费劲地看清那棵树上刻的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那一刻,他所有的骄傲、所有的功业,瞬间崩塌。 他不是死于乱箭,他是死于自己师弟那长达十几年的、深入骨髓的算计。 所以他最后那句“遂成竖子之名”,是何等的不甘和绝望。他到死才明白,他当年的“膑刑”,非但没有毁掉孙膑,反而亲手“成就”了一个复仇之神。 他用自己的残忍,给孙膑注入了最强大的动力。 说白了,这场战国最强“同学会”,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黑吃黑”。庞涓先出黑手,玩的是“肉体毁灭”;孙膑后发制人,玩的是“精神碾压”。 历史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赢家”和“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