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光绪帝出殡时的真实照片,照片中,128名壮汉抬着光绪皇帝的棺材,现场撒出的纸钱高达90万张,送葬人数达上万人,总的来说场面还算过得去。 1909年3月12日,北京城的气氛那是相当古怪。按理说,皇帝驾崩,那是天崩地裂的大事,老百姓得如丧考妣才对。可你翻看当时的真实照片,再结合史料里的记载,你会发现,那天的北京城更像是在办一场盛大的庙会,而不是一场沉痛的国葬。 那一天的场面,确实是用银子堆出来的。 光绪帝生前被囚禁在瀛台,吃的是冷饭,穿的是旧衣,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可这一死,皇家的体面突然就回来了。为了让他走得风光,内务府那帮人可是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拿出来了。 先说这“撒钱”。咱们现在上坟烧纸,也就是意思意思。光绪出殡那天,好家伙,那纸钱撒得跟下暴雪一样。专门有一帮人背着大竹筐,走一路撒一路。这纸钱不是随便剪的烂纸,用的是上好的黄表纸,还要剪成铜钱、元宝的模样。事后有人查了账本,那天光撒在路上的纸钱,就高达90万张。 但这还不是最震撼的。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那口棺材和抬棺材的人。 光绪躺的那口棺材,那是顶级的金丝楠木。这种木头,寸木寸金,最大的特点就是沉,死沉死沉的。为了抬动这尊庞然大物,送葬队伍启用了最高规格的“百八杠”。 所谓的“百八杠”,就是128名壮汉同时抬棺。你别以为只要力气大就行,这可是个技术活。这128个人,身高得差不多,力气得匀称,走路的步幅、频率必须完全一致。要是有一个人脚下一滑,或者步子乱了,那几千斤重的棺材一歪,就是掉脑袋的大罪。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这帮杠夫那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走在路上,旁边还有专门喊号子的,怎么起、怎么走、怎么停,都有讲究。那时候没有起重机,全靠人肉肩膀扛。你看照片里,那些汉子一个个满脸横肉,那是真卖力气。这128人还不是全程抬到底,后面还跟着好几组轮换的,光是伺候这口棺材的人,就得有好几百号。 整个送葬队伍有多少人呢?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7920人。 这是一个什么规模?队伍的前头已经出了城门,后头的尾巴还在皇宫里没出来。前面开路的仪仗队就有1628人,举着万民旗伞,拿着金瓜钺斧,还有各种纸扎的狮子、骆驼、宝马。这些纸扎的手艺极好,离远了看跟真的一样,尤其是那些纸糊的朝珠,一颗颗穿得规规矩矩。可惜,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到了陵前,一把火全成了灰烬。 这45万两白银的葬礼花费,就这么在众目睽睽之下,变成了一场流动的视觉盛宴。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路边围观百姓的表情。 按大清律例,皇帝出殡,臣民得跪送,得哀嚎。可照片里的人呢? 大多数人脸上挂着的表情叫“麻木”,还有一部分人脸上挂着的是“看热闹”。街道两旁确实挤满了人,可谓是万人空巷。有人爬上了房顶,有人骑在墙头,伸长了脖子往里看。他们的眼神里没有悲伤,只有好奇。就像村里来了个大戏班子,大家都跑出来瞧新鲜。 甚至在一些照片里,你能看到外国士兵和一些胆子大的百姓,根本没有下跪。那些维持秩序的官员,也是一脸的疲惫和敷衍。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这大清朝,怕是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老百姓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谁还有心思去心疼一个从未真正掌权的皇帝?这种冷漠,比那90万张纸钱更让人觉得心里发凉。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光绪的身后事,那真叫一个一波三折。 光绪死的时候,他的陵墓——崇陵,连个地基都没打好。因为他生前不受慈禧待见,谁敢提给他修陵的事儿?直到他闭眼了,摄政王载沣才慌慌张张地开始张罗。 1909年2月,易县金龙峪的工地上,几千名民工在寒风里挥舞着锄头。这活儿干得那是相当尴尬。皇帝都死了,房子还没盖好。没办法,光绪的棺材只能先运到梁各庄行宫暂存。这一存,就是四年零八个月。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大清亡了。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把大清朝的底座给轰塌了。崇陵的工程刚干了一半,工地上的人听说皇上退位了,人心惶惶,工程直接停摆。光绪的棺材就那么孤零零地停在行宫里,成了没人管的烂摊子。 接手这个烂摊子的,是推翻清朝的民国政府。在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里,有一条就是民国政府要负责把崇陵修完。 于是,袁世凯当政,派了赵秉钧去督办工程。工地上,几千名石匠、木匠、泥水匠拿着民国发的工资,用着清朝留下的图纸,给前朝的皇帝修坟墓。 用的材料一点没含糊,地宫的大门是顶级的青白玉,上面刻着菩萨像,木料硬得像铁。虽然是前朝的活儿,但工匠们有着职业操守,活儿干得那是相当漂亮。 直到民国二年,光绪的棺材才正式进入地宫。那时候,外面的世界早就变了天。剪了辫子的民国官员,对着留着辫子的清朝遗老,双方在葬礼上见面,那场面,怎么看怎么别扭。 最后,光绪和隆裕皇后并排躺进了冰冷的地宫。这两位,生前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死后成了旧时代最后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