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鬼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1985年,周而复带着一个装满笔记的厚本子,来到了东京,那时,他不仅是文化部副部长,还是一个被创作困扰的作家,正全身心投入到他的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创作中。 这本书的主题围绕日本军国主义,周而复试图解开日本军国主义的外衣,剖析其中的本质。 为了能够写出真实的内容,他决定去现场,亲自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身为文化界的老资格人物,他相信:“不看现场,写不出真东西。” 周而复并不是一个只会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的干部,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已经开始关注东南亚的文化风土,写下《东南亚散记》。 他走遍拉美各国,曾亲自调研巴西和阿根廷,也曾在上海主政文艺工作时,推动了《收获》杂志的创办。 他一直秉持“实地考察”的创作理念,在文化创作上勇于突破常规,而正是这种敢于冒险的精神,让他在1985年做出了一个让随行人员吃惊的决定——要亲自去靖国鬼社。 虽然他早在出发之前就已心中有数,这次日本之行一定会参观靖国鬼社,但当时周围并没有人支持这一决定。 使馆人员出于敏感原因进行了劝阻,同行的外交官也强烈反对,甚至文化部的同事也都暗示他这是一个“特殊敏感”的地方。 尽管如此,这些声音并没有阻止周而复的决心,日本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回国后,他却独自留了下来,前往靖国鬼社,他不是去参拜,而是像一个记者一样,带着笔记本,进入了陈列馆。 他在那里待了一个多小时,没有行礼,也没有鞠躬,只是静静地观察,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充满争议的展品,记录下了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名字,抄写着馆内的布局细节。 对他而言,这是为了创作需要的“解剖实验”,为了让小说中的反派更加有血有肉,他必须忍着内心的不适,直视这个历史上的毒瘤。 但这一切并未能成为他抵挡舆论风波的盾牌,回国后,他的这一行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照片被报纸曝光,媒体纷纷质疑:作为一名高级干部,怎么能亲自前往靖国鬼社? 尽管中纪委在调查后,确认周而复确实进行了“反面教材”的调研,且他事先报备过行程,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样的行为依然被视为极大的失误,1986年3月,他被开除党籍,撤销所有职务。 从那一刻起,周而复的官场生涯戛然而止,他迅速从风光无限的文化高官,变成了一个门庭冷落的老人。 出版社不再约稿,社交圈中的朋友也渐渐疏远他,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变,周而复并没有倒下,他反而将所有的愤懑和倔强,转化为创作的动力。 正是那个让他失去了官职的笔记本,成为了他写作《长城万里图》的重要素材,书中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描述,充满了真实和尖锐的细节,每一笔每一划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亲身经历的沉痛。 这部作品耗时多年才最终完成,1995年出版后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尽管如此,之后,某杂志仍然刊文污蔑他,并把他与贪腐分子混为一谈,此举彻底激怒了已经86岁的周而复。 他要求还自己一个清白,并拿出了那本曾经因“涉靖”,而让他失去职务的笔记本,证明自己当年只是为了创作而去调研,并没有去参拜。 在法庭上,周而复把自己多年来积攒的“证据”一一摊开,向法官和公众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最终,这场官司促使中纪委于2002年对这件旧事进行了重新审查,结论终于得出:周而复当年确实是为了创作而进行的实地调研,尽管作为高级干部未能充分考虑到敏感性,但他的行为并非参拜靖国鬼社,许多指控不实。 他的处分被改为留党察看一年,并恢复了党籍和名誉,当2002年9月,周而复接到恢复党籍的通知时,他第一件事就是把因开除党籍而未交的党费,一笔一笔地补交了上去。 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他对党组织的忠诚,也代表了他在艰难岁月中所坚持的信念——不管经历多少风雨,真正的清白终会通过时间和努力得到证明。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周而复:文学长路上的不倦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