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点名批评中国! 11月14日,纽约时报表示,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它是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2025-11-23 14:55:54

纽约时报点名批评中国! 11月14日,纽约时报表示,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它是美国在塑造世界的能力方面唯一的对手。但这种强硬的外表在中国国内却被“戳破”。美媒称,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发展的无力感“无处不在”。对于这种国家自信与民众疲惫之间的反差,恐怕也只能用“外强中干”来形容。 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 GDP 达到 10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5.2%,其中三季度增长 4.8%,一二季度分别增长 5.4% 和 5.2%,这样的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国际机构也用真金白银投了信任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全年增速预期至 4.8%,标普维持中国 “A+” 主权信用评级和 “稳定” 展望,摩根士丹利、高盛等 9 家国际银行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最高看到 5.1%。 外贸方面更是亮眼,前 7 个月进出口总值 25.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7 月单月增速高达 6.7%,对非洲、中亚的进出口增幅更是超过 16%,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旺盛得很。 服务业也没闲着,7 月服务业活动创一年多来最快增速,夏季旅游旺季带动消费回暖,这些都是民众真实感受到的经济活力,哪里来的 “无处不在的无力感”? 《纽约时报》把国家实力和民生福祉对立起来,更是荒唐。 中国发展国家实力,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民生。过去几年,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自主研制出商用飞机,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技术世界领先,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更直接惠及百姓生活 —— 出行更便捷、就业机会更多、环境更宜居。 今年上半年,中国通胀率只有 0.5%,在主要经济体中最低,老百姓不用为物价飞涨发愁,这难道不是民生改善的最好证明?反观美国,《纽约时报》怎么不提自己国家的窘境?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美国通胀率攀升至 2.9%,食品价格单月飙升 0.6%,创下近三年最大涨幅,油价也环比上涨 1.9%,普通家庭买菜、加油都觉得钱包捉襟见肘。 美国实际工资增幅只有 0.7%,创下一年多新低,一边是物价飞涨,一边是工资不涨,还有 26.3 万人首次申请失业救济,创 2021 年 10 月以来最高,这才是真正的 “民生困境” 吧? 其实《纽约时报》的双重标准早有先例,总是盯着中国挑刺,却对美国的问题选择性失明。美国动辄对中国加征关税、搞科技封锁,试图阻碍中国发展,结果反而让自己的企业和民众买单,民生商品价格上涨就是直接后果。 而中国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通过稳定出口、扩大内需、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经济稳中有进,这正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与民生,民生兜底保障不断加强,政策 “组合拳” 精准发力,这些都被《纽约时报》刻意忽略了。 评判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靠主观臆断,更不能带着偏见抹黑。《纽约时报》与其花心思给中国贴 不实标签,不如多关注美国民众的真实困境,看看如何解决通胀高企、就业降温的双重打击。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外强中干” 的帽子,无论如何也扣不到中国头上。 倒是美国,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多,民生压力越来越大,别再搞双重标准,更别再用虚假报道误导公众了。

0 阅读:163

猜你喜欢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山寒客半青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