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号,李总理在南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第一阶段会议上作了发言。之前日本媒体的判断是,中国会把G20峰会作为对日本舆论战的重要平台。但现实的结果是,中方在发言当中既没提日本,也没提台湾。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动向呢? 本次G20峰会以“团结、平等、可持续”为主题,明确四大优先议题:加强灾害应对能力、确保低收入国家债务可持续性、为公正能源转型筹资、利用关键矿产实现包容性增长。 李总理的发言精准对接这些议程,从发起《绿色矿产国际经贸合作倡议》到公布“支持非洲工业化中国行动”,每一项内容都紧扣全球共性难题,契合多边平台的议事逻辑。 日本媒体的预判失误,根源是用“对抗思维”套用中国外交逻辑,他们忘了G20不是“双边博弈舞台”,而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协调立场、解决共性问题的核心机制。 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时,中国在G20峰会上没有纠缠于美国金融监管漏洞,而是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联动全球复苏,最终凭借务实姿态提升话语权。 这次同理,全球正面临气候危机、粮食短缺等紧迫性难题,中方聚焦这些议题,既能呼应南非等轮值主席国诉求,又能凸显“负责任大国”定位,比单纯打舆论战有分量。 以往面对外部挑衅,中方常需在多边场合澄清立场,但如今更注重主导议题方向。李总理发言中重点提及的绿色矿产合作,是中方牵头推动的关键领域——该倡议已获得二十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支持,直接对接全球能源转型需求。 而日本在稀土等关键矿产领域依赖中国供应,2025年正与中方协商恢复出口配额,这种务实合作没必要拿到多边平台炒作,留足双边谈判空间体现策略智慧。 不提及不代表忽视,而是分场合精准施策的外交艺术,就在G20峰会前一天,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李松已在理事会期间,就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军事安全动向等问题严正表态,直指日方“政策重大负面转向”,要求对其严加管束。 双边争议放在专门机制回应,多边场合聚焦共同利益,这种“分类处理”的做法,避免了单一议题绑架整体外交布局。 就像台湾问题,一个中国原则已是G20成员普遍共识,除少数国家外均与中国建交并承认一中原则,无需在这种场合重复强调。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八国集团峰会上频繁提及车臣问题,试图借多边场合施压国内分裂势力,结果给西方提供干涉借口。 而中国在香港、新疆问题上,始终坚持“专门场合讲事实,多边场合讲合作”,既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澄清真相,又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增进理解,从未让局部议题干扰全局。这次G20的表现,是这种成熟策略的延续。 日本近期频频炒作“台湾有事”,是想绑定美国亚太战略获取军事松绑。中方若在G20回应,会让日本借机渲染“中国威胁”,拉拢西方同情。 现在中方不谈这个,转而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韩国总统李在明等密集交流,聚焦新能源、农业科技等合作——日本汽车、电子产业依赖中国市场,2025年中日贸易额达3083亿美元,中方深化与韩法合作,实则在分化美日同盟的经济基础,这种“釜底抽薪”比口头驳斥有效。 本次G20峰会首次在非洲大陆召开,南非、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最关心债务减免和工业化支持。李总理公布的“中国行动”,从制造业投资到可再生能源开发,8个方面的实践案例精准匹配他们的需求。 这些国家对中日争议、台湾问题兴趣不大,过度强调会让他们觉得中国“重对抗轻合作”。 G20中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已占45%,他们的立场直接影响全球议程走向,争取其支持比跟日本打舆论战有长远价值。 从后续影响推演,这种策略将带来三重效果。 一是巩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后续在气候谈判、债务重组等议题上,会得到更多非洲、拉美国家支持; 二是中日双边博弈将更聚焦务实领域,稀土出口、汽车贸易等议题的谈判空间扩大; 三是台湾当局的“倚外谋独”空间压缩,G20作为全球顶级平台,没有任何成员为“台独”发声,本身就是对其的隐性打击。 对比美国的做法,可凸显中方的战略定力,美国在本次峰会上频频提及“印太经济框架”,试图拉拢盟友孤立中国,结果响应者寥寥。 而中方不搞排他性小圈子,而是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绿色矿产伙伴关系”等包容性倡议,这种“以发展促团结”的思路正在成为全球共识。 正如俄罗斯《独立报》评论的:“中国不再纠结于局部争议,而是直接定义全球发展议程,这是真正的大国姿态。” 日本媒体期待的“舆论战”,是小圈子的对抗思维;而中国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全球难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确立自身影响力。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中日争议可通过双边协商解决,没必要拿到G20这种全球舞台上“刷存在感”。这种不纠缠细枝末节、聚焦长远大局的做法,是中国外交越来越成熟的标志。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李强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讲话 新华网2025-11-22 21:42北京


用户15xxx62
岛国心态,跟小岛心态,理解不了大国战略。
远航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些反华 仇华的嘴脸,哪怕是在幼儿园开家长会上,都会用来攻击对方。不在一个档次,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