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坛的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强硬对华表态。 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聊,我中午也跟一个在日本定居的朋友对了线。她说,别被网上的声浪带节奏,街面上真没啥“将乱”的感觉。地铁照常准点,便利店夜里灯还亮着,孩子们正常上学。她的直观感受就是——除了小规模的抗议,日常秩序没被打乱。这个画面你熟不熟?就像我们城市里开会时楼上很热闹,但楼下早餐店还是按时出摊。 补充一点鲜活的细节:游客也还在。她说中国游客确实少了,但欧美、东南亚、韩国游客仍旧不少。这背后有两条硬逻辑,一是日元走弱,吃住购物的性价比肉眼可见;二是各国对日本的旅行警示并没有升级到“别来”的级别。这种时候,旅行社排期、航空公司排班都不动,游客的脚就不会停。你说“头铁”?不如说人家用钱包投票。 把政客的喊话和真枪实弹对比一下更清楚。高市这种强硬表态近年不是第一次,日本防务也确实在加码:防务费用连续增长,2024年度预算接近8万亿日元,目标是到2027年前后把国防开支拉到占GDP约2%的水平;自卫队在采购上动真格,比如计划引进“战斧”巡航导弹,用来补位远程打击;国产12式岸舰导弹也在改进,远程化、机动化正在推。海上这边,出云级航母化改装持续推进,未来搭载F-35B是明牌。但你看,军事建设是按年表、按项目慢慢落地的,不是今天放话明天就起冲突,这跟游客的日常节奏不在一个频道。 按时间线回看,能明显影响来日游客的,不是某个政客一句狠话,而是硬事件。比如疫情三年直接按下全球旅行的暂停键;再比如福岛“处理水”排海后,中国市场态度更审慎,中国游客回暖的速度偏慢。这类事件会影响签证、航班、旅行保险的条款,才会真刀真枪地改变人流。和这些比起来,政坛上的口水仗更像赛前喊话,分贝高,落在街面上的“动静”却不大。 再拿国外案例做对比你就更有感觉了。2019年香港动荡,英美日韩旅行警示一上去,航班削减、酒店空房率飙升;2022年俄乌开打,欧洲东缘旅游立马冷却;2023年以色列加沙战事,圣地旅游一夜入冬。共同点是——安全等级、航班网络、保险条款同时变脸,游客才会掉头。日本眼下这三条都没触发,所以“人还在照样逛”,很正常。 说回“头铁”。游客不是不怕事,他们只是把风险和收益掂量了一遍:一边是便宜的汇率和稳定的城市秩序,另一边是政客的上电视时刻。绝大多数人选择相信“路灯亮着”和“地铁准点”,这是最朴素的安全感来源。而政客呢?很多时候是在给自己争话语权、给党内选票打广告,属于掰手腕的舞台动作,和是否开战两码事。 所以我的判断很简单:看三根“温度计”。一是各国官方旅行警示有没有升档;二是航空公司是否明显减班或改线,保险公司是否提高保费、排除承保;三是港口、机场有没有被军事活动压住运力。一旦这三条出现联动,游客就会像退潮一样迅速后撤;如果没有,就别把政客的音量当战况。 结尾就一句话收住:街头有没有人,是最诚实的答案。高市在镜头前用力,日本在现实里还在按部就班——不必慌,但保持警惕,盯住那三根“温度计”,比盯住谁今天又说了几句硬话更有用。
G20峰会变"独角戏":高市早苗被中国"不见",美国盟友撤走导弹G20峰会还
【4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