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快讯! 荷兰政府宣布 11月7日,荷兰政府表示,欢迎中方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相信未来几天中国生产的芯片将送达安世客户。 这则消息背后,藏着一场牵动全球产业链的博弈。要知道几个月前,荷兰政府还以“国家安全”为名,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总部,冻结147亿人民币资产,赶走中方CEO,这番操作让国际社会哗然。 安世半导体可不是普通企业,它的前身是荷兰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17年被中国闻泰科技以268亿元收购后重获新生。到2024年,公司营收已达147亿元,在车规级功率芯片领域全球领先。 全球每10颗车规级功率芯片,就有7颗产自安世中国东莞基地,这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工厂,承担了公司近七成的最终出货量。苹果、特斯拉等国际巨头,都是它的核心客户。 荷兰政府当初的强硬操作,本质是配合美国构建对华技术封锁。此前荷兰就已收紧光刻机出口,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的1970i和1980i型号,试图卡住中国芯片产业的脖子。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中国早有布局。安世的核心产能和运营重心早已转移国内,80%的终端生产能力集中在中国,近半数业务收入来自中国市场,荷兰抢到的不过是个空壳。 中方的反制来得迅速而有力。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中国相关产品出口,直接让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芯片荒”,多家车企面临停产危机。 这场供应链的“阵痛”让荷兰看清了现实:脱离中国产能,所谓的“技术掌控”就是空中楼阁。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紧急游说,也让荷兰政府不得不重新考量对华政策。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的表态,正是这种现实压力下的转变。所谓“富有建设性的会谈”,本质是对中国产业实力的认可,是对全球产业链规律的尊重。 这不是中国的“妥协”,而是实力支撑下的从容。我们用自主可控的产能,掌握了产业链的话语权,让试图封锁我们的国家,不得不回头寻求合作。 安世芯片的即将恢复供应,再次证明全球化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互利共赢的必然。任何违背经济规律、搞阵营对立的做法,最终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芯片产业的成长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从被技术封锁到自主突破,从海外并购到本土扎根,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却也让我们的根基越来越稳固。 荷兰政府的态度转变,是中国产业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未来,中国芯片企业还会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用技术实力打破各种不合理的封锁与限制。 这场博弈也给所有中资海外企业提了个醒,唯有将核心技术和产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如今,芯片即将跨洋送达客户手中,这不仅是一次供应链的恢复,更是一次国际秩序的校正。它告诉世界,合作方能共赢,尊重才能长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