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富人韭菜”的生意,终于也不好做了。 哈罗德茶室和私人俱乐部“哈罗德公馆”即将关门,高端餐厅就算在上海也扛不住了。 哈罗德在上海选址、装修、品牌都极尽讲究,会员年费起步15万,还请了英国名厨坐镇。这放在五年前,妥妥的是顶级“圈层名利场”。结果现在呢?五年租约到期,拍拍屁股走人,连带一众顶级餐厅一起“折戟”。 这不是个案,而是整个上海高端消费市场在退烧。米其林三星Ultraviolet关门、外滩十八号餐厅凉凉、高端餐厅数量腰斩,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富人消费的结构性变化。 过去靠商务宴请撑起的高端餐饮,如今遇到了致命打击。公务禁酒令+经济放缓+理性消费回归,三板斧一挥,谁还愿意花上千块吃顿看不懂的仪式感晚宴? 甚至连新荣记都推出了398元“穷人套餐”,虽然也不知道这个价位对标的是什么消费群体,但确实证明了所谓的高端餐厅只能另谋出路。 我觉得,今天的高净值人群,早就不是十年前那个“只认贵不认质”的群体了。他们更看重体验和价值,能一眼识破“挂英伦招牌卖智商税”的套路。社交媒体也让任何虚高、虚假都无处遁形,镀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结论很简单:拿西方奢侈品那一套来糊弄中国人,已经过时了。 不懂本地需求、不落地场景、不创造真正“稀缺感”的品牌,哪怕你百年老店、英伦贵族,也只能打道回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