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能秘密地把白求恩的

峻辉聊过去 2025-11-24 17:30:40

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能秘密地把白求恩的尸体伪装成一个重伤的人,然后连夜赶路,将他送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1938年初,白求恩带着医疗队和一大堆器械药品,从延安转到晋察冀边区,直接就扎进了八路军的卫生工作。那时候边区条件苦得不行,医院基本是窑洞改的,手术台就是几块门板搭起来,麻醉药常常不够用,可白求恩二话不说就上手了。他不光自己动手术,还手把手教当地医护人员,搞流动医疗队,设计那种能让驮马背的“卢沟桥药驮子”,方便在前线来回跑。1939年秋天,日军搞冬季大扫荡,部队伤员特别多,本来他都计划好回加拿大筹钱买设备了,结果一听前线需要人,立刻就把回程推了,带着医疗队直奔涞源摩天岭那边。就在孙家庄一个小庙里,他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给伤员做手术。10月底那次,摩天岭战斗打得狠,一个战士腿伤重,碎骨扎得深,白求恩为了快点救人,直接伸手进去掏,结果左手中指被骨片划破了。当时就简单用碘酒擦擦,继续干活。没几天,又给一个脖子感染严重的伤员切脓肿,手套破了,细菌就进去了。感染来得快,手臂肿得老粗,高烧不退,败血症一下就上来了。医疗队用尽了能用的药,青霉素啥的根本没有,他躺在唐县黄石口村一户老乡家的土炕上,还在交代工作。11月11日,他勉强写完给聂荣臻的那封信,把医疗队的器械、人员安排都交代清楚了。第二天凌晨5点多,就在那个小村子里走了,才49岁。 白求恩一走,边区上上下下都急了。那是1939年11月12日上午,消息刚传开,唐县交通站马上组织人手,得把遗体赶紧转移,不能留在前线附近,日军扫荡正猛,万一被发现毁了可不行。交通队挑了八个身强力壮的战士,动作飞快,用白布把遗体裹好,头上缠满绷带,脸上抹点药膏,身上盖厚棉被,看上去就像个从战场上抬下来的重伤员,还在昏迷呢。担架是两根结实的竹竿绑的,四个人抬,四个人换班,还配了几个武装民兵护着。队伍哪敢走大路啊,全是钻山沟、翻小道,那年秋末风大,山里枯叶踩着咯吱响,路滑得要命,一不小心就摔。夜里更难办,得点松枝火把照路,火光一晃一晃,战士们肩膀早磨破了皮,还得咬牙稳住担架。路上碰到哨卡,就说这是高烧不退的伤号,得火速送后方医院,哨兵检查的时候,大家屏住气,好几回都差点露馅。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冷得手脚发木,也没人吭声。就这么日夜兼程,躲飞机侦察,藏岩洞里避敌情,整整走了五天,翻了无数道山梁,终于11月15日傍晚到了曲阳县于家寨——那地方后来划归唐县了,相对安全些。村口民兵一接应,赶紧把担架抬进隐蔽的院子,总算松了口气。这一路几百里地,战士们衣服烂了,脚上全是血泡,可遗体一点没出问题。 到了于家寨,聂荣臻司令员第二天就赶过来。他亲自带人用温水擦干净遗体,换上新做的八路军军装,还用红绸裹好,装进上好的柏木棺材。村里戏台前搭了灵堂,全村军民都来脱帽鞠躬,绕着遗体走一圈告别。那天夜里,就把棺材埋在村南狼山沟口,埋好后赶紧推土平整,又牵牛来回犁了好几遍,表面上看不出一点痕迹。没过三天,日军果然进村挨家搜,翻了个底朝天,也啥都没找到,遗体就这么保住了。过了俩月,1940年1月初,又从于家寨挖出来,运到唐县军城南关古阅兵场,先开万人追悼大会,聂荣臻读祭文,然后在西北角高坡上正式安葬。半年后,那里建起真正的陵墓,五角星基座,地球仪模型,四周刻满题词,墓前立了汉白玉雕像,刘廷芳雕的,没见过白求恩本人,就靠照片和大家描述,一点点琢磨出来的,神态特别传神。谁知1942年日军又来扫荡,把墓炸了两次,雕像也差点毁掉,部队连夜把雕像埋起来保护好。解放后,1953年,白求恩和柯棣华的灵柩一起迁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花岗岩墓基,汉白玉碑,墓前广场上立了全身铜像,松柏围着,年年有人来祭扫。毛泽东那篇《纪念白求恩》写得明白,这样的人,干干净净、一心为公,值得咱们一代代学下去。

0 阅读:68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