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德国谈妥了   11月23日,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场中德高层的“闭门会谈”悄

顾议史实 2025-11-25 15:15:43

中国和德国谈妥了   11月23日,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场中德高层的“闭门会谈”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但释放出的信号却不容忽视。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和德国总理默茨面对面坐下,谈合作、聊未来,最后直接把“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重新摆上了台面。   德国制造有多强?从汽车到工业机器人,全球顶尖,中国市场有多大?新能源、数字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正快速扩张,一个是欧洲制造强国,一个是全球最大新兴市场,合作的基因就写在了经济结构里。   但如今的世界,不是靠惯性就能前行,全球供应链重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德国企业在中国要的是确定性,中国企业在德国要的是空间,这场会谈,就是为双方的“不安”找到一条“共同安全阀”。   传统的中德合作,大多围绕着工业制造与出口贸易,但这次谈的内容,明显升级了。   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氢能技术、智能驾驶……这些新兴领域在谈判桌上被重点提及,换句话说,中德要的不只是“做生意”,而是要在新技术领域一起“搞研发”。   而且,不是拍脑袋说说而已,现在两国之间有80多个合作机制,正在筹备的第八轮中德政府磋商,就是要把这些新计划落地。   更有意思的是,中德还准备一起“走出去”,在非洲等第三方市场开展农业项目合作,这种“强强联合”,既是对抗经济不确定的方式,也是在全球博弈中增加话语权的手段。   默茨这次的表态值得玩味,他表示,德国愿意推动欧中关系发挥建设性作用。   什么意思?简单说,德国知道,欧洲不可能离开中国,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德国希望自己在欧盟内部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把中欧关系从紧绷拉回理性。   中方当然乐见其成,早就希望德国能当好“稳定器”。   这不只是双边的事,而是多边博弈的延伸,在G20、联合国这些国际组织里,中德之间的协调也越来越多。   在全球“去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这种中德之间的“多边共识”,反而成了难得的亮色。   中德关系的“重新谈妥”,表面看是一纸共识,实则是一场战略配对。   德国正处在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传统工业难以支撑未来发展,而新兴产业发展又面临技术转型压力。   中国则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正需要欧洲先进技术和制度经验的“嫁接”,两国合作,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全球政治中的“自保动作”。   默茨上任以来,试图在对华政策上找到新的平衡点,既要回应国内对“去风险”的呼声,又不愿彻底脱离中国这个超级市场。   这次会晤,某种程度上是他向德国工商界交出的一份“稳字当头”的答卷。   这几年,欧美对华政策风向变得复杂,德国也一度跟风“重新定位”对华关系,但最终发现,脱钩谈何容易?德国每年对中国的出口额和在华企业的营收数字,写得明明白白。   相较之下,中国展现出的则是非常清晰的战略耐心,无论是高层互访、机制建设,还是对欧洲整体的政策布局,中国没有急于推动“全面突破”,而是稳扎稳打,逐步释放善意和诚意。   这次会谈,就是这种战略耐心的结果,而默茨的回应,则是德国的现实选择。   中德关系向好,不仅对两国有利,还对整个中欧关系提供了“正向反馈”,德国作为欧盟的“经济发动机”,其对华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欧盟整体的政策走向。   中国希望见到的是一个理性、独立的欧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地缘工具人”。这次默茨的表态,正是向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未来中德能否在多边框架下继续扩大影响力,还要看两国如何把这次会谈的共识变成实际行动,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谈妥”,不是什么外交辞令,而是一次“双赢实操”的开始。   从一场会谈,到一次“稳局”的合作升级,中德之间的这次“谈妥”,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秩序的布局。   德国需要中国市场,中国也需要德国技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两国决定继续牵手前行,或许正是对全球最大的确定性之一。   未来的中欧关系,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就看这对“关键伙伴”能走多稳。 信息来源:李强会见德国总理默茨——新华社

0 阅读:157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5

用户10xxx35

1
2025-11-26 02:52

这边谈妥,回去继续拆华为基站吗?

亨立哥

亨立哥

1
2025-11-26 01:15

中德加强战略合作[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