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冬天,北京街头突然多了很多荷枪实弹的士兵,他们围着天安门拉起警戒线,这一围就是112天。 没人知道,这座象征国家脸面的建筑正在经历一场秘密手术,更没人想到,屋顶的琉璃瓦下藏着一个600年前的盒子。 那会儿邢台地震刚过没多久,天安门的柱子开始晃悠,专家一查,结构早就不行了。 中央下了死命令,要在112天内修好,还得对外保密。 施工队都是精挑细选的,连家里几辈人都得查清楚,工地上拉着三层苇席,从外面看跟没动工似的。 木工队长姚来泉这辈子接过不少活儿,但拆天安门屋顶还是头一遭。 那天他踩着架子够最高的脊瓦,手里的撬棍刚一使劲,“咔嚓”一声,一块琉璃瓦掉下来,下面露出个木盒子,金丝楠木的,上面两条龙盘着珠子,看着就不一般。 本来想直接拿下来交上去,后来发现盒子跟瓦缝卡得太严实,只好小心翼翼地用凿子一点点剔,生怕把木头碰坏了。 打开盒子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里面躺着颗红宝石,比拇指头大点,旁边是朱砂,还有五种粮食,黄豆、高粱、黑豆、谷子、玉米,整整齐齐摆着。 专家后来才说,这叫“镇楼之宝”,明朝皇帝建城的时候放的,求老天爷保佑五谷丰登。 金丝楠木在那会儿就值老钱了,更别说盒子上的龙纹,一看就是宫里的手艺,现在想起来,当时要是手滑摔了,这辈子都赔不起。 拆西山墙的时候更邪乎,工人拆着拆着,墙里掉出个铁疙瘩,45厘米长,跟胳膊差不多粗,仔细一看是炮弹,锈得不成样但还没炸。 后来又挖出六枚,都是八国联军那会儿打进来的,卡在墙里快70年了。 公安的人来的时候脸都白了,小心翼翼地用棉被裹着拿走,说是怕万一炸了,这事儿到现在还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好好的墙里怎么会藏炮弹。 周总理当时看了设计图,就说了一句话,“原样不动,尺寸不变”,但得用钢筋混凝土加固。 工人师傅们把旧木料都编号记下来,新做的斗拱一个个对上去,愣是没让天安门变样。 记得有个老瓦工说,原来的瓦当有块裂了,硬是照着样子重新烧了一块,颜色深浅都得一样,那会儿没现在的技术,全靠眼睛瞅。 最后还加了抗震设计,说是能抗九级地震,比原来结实多了。 宝盒后来上交了博物馆,重建的时候换了个汉白玉石,刻着“1970年1月-3月重建”。 这新旧两件东西往那儿一放,就像把明朝的繁华和清末的屈辱都装进去了。 现在再看天安门,不光是个城楼,更像是本写满故事的书,每块砖都在说,咱们中国人既能守住老祖宗的东西,也能自己造出结实的新家伙。 112天的秘密工程,挖出的不只是宝盒和炮弹,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到复兴的脚印。 现在去天安门广场,抬头看那屋顶,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姚师傅留下的记号,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念想,也是咱们中国人自己修起来的底气。 如此看来,有些东西看着没变,其实早就换了新的筋骨,就像这天安门,站在那儿六百年,风吹雨打都不怕,靠的就是这份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