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表示:要么就别打,干脆就别动手。要打,就得做好一刻钟内,歼灭日本全部海自舰艇。千万别学俄罗斯,想着稍微打一打对方就投了! 现代战争的逻辑早就不是靠枪炮对轰拼消耗了,而是一开场就往对方的 “神经中枢” 捅刀子,指挥链和数据链先于炮弹抵达战场,这才是当下打仗的真正玩法。 就拿日本海自那点家当来说,看似有 “摩耶” 级驱逐舰撑场面,实则早就在信息化战场的放大镜下成了明晃晃的靶子,一刻钟内解决战斗绝非空谈,全是靠硬实力堆出来的底气。 先看最基础的侦察环节,这就像打仗前先把对方的家底摸得一清二楚。日本列岛就那么大一块地方,根本藏不住任何水面舰艇,咱们的 “吉林一号” 卫星星座早就把这里盯得死死的。 这可不是普通卫星,截至 2025 年已经有 118 颗在轨运行,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对全球任意地点每天能实现 38 到 40 次重访,算下来平均不到 40 分钟就能扫一遍日本海域,比小区保安巡逻还勤快。 更关键的是它的响应速度,最快 11 分钟就能对紧急任务做出反应,别说日本海自的驱逐舰出港,就算是护卫舰调整个锚地,卫星都能把高清影像传回来,分辨率低到 0.5 米,连舰上的雷达天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光有卫星还不够,彩虹 - 4 无人机还能贴着海面进行 “近距离盯梢”,这玩意儿续航能到 35 小时,在 2000 米高空挂着高清光电载荷,20 公里外就能识别目标,还能连续 72 小时不间断监视。 伊拉克战场上它就立过功,连移动的装甲车都能精准锁定,对付海里慢腾腾的舰艇更是手到擒来。一高一低两层侦察网织下来,日本海自的每艘船在哪、航向多少、甚至甲板上有多少人,都实时同步到指挥中心,相当于被扒光了衣服打,连躲的地方都没有。 侦察到位了,接下来就是 “体系破击” 的重头戏,先断了对方的指挥和通讯,让舰队变成聋子瞎子。日本海自最近倒是在喊 “软件优先” 转型,想搞 “网络中心战”,把舰艇都变成作战网络的节点,还专门在最上级护卫舰上设了 “软件维持官”,负责维护指控系统和数据链。 可这看似时髦的操作全是漏洞,核心的 OYX-1 指控系统人工智能模块还得靠美国企业提供框架,相当于自家大门的钥匙揣在别人兜里,真打起来别说联网作战,能不能启动都是个问题。 咱们的电子战部队早就练过这手,西北演练里就用过强电磁干扰把 “蓝军” 的通信指挥系统逼瘫痪,还能精准定位对方的辐射源,然后一锅端。 真到实战,歼 - 16D 电子战飞机一升空,释放的电磁干扰能直接切断 “摩耶” 级的协同作战系统,它那套 AN/SPQ-9B 雷达就算性能再强,也只能对着满屏的雪花点发呆。 更狠的是网络攻击,2007 年以色列空袭叙利亚前,就用网络病毒瘫痪了对方的防空雷达系统,咱们的通信部队在演练中也破解过 “黑客入侵”,对付日本那套依赖进口的系统更是轻车熟路。 最后就是收网打击,东风 - 17 导弹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快刀”,让对方连反导系统的按钮都来不及按。日本海自最引以为傲的就是 “摩耶” 级的反导能力,装了 96 个 MK-41 垂发单元,能射美日合研的 SM-3 Block IIA 导弹。可这玩意儿对付传统弹道导弹还行,遇上东风 - 17 根本没用。 东风 - 17 是乘波体弹头,速度超过 10 马赫,飞行轨迹跟 “打水漂” 一样,能在大气层边缘灵活变向,现有反导系统的预测轨迹算法全不管用。2017 年试射时,它飞行 1400 公里只用了不到 11 分钟,落点距离目标就几米,精度控制在 1.8 米以内。 “摩耶” 级的宙斯盾系统就算能探测到,反应时间也根本不够,美军最先进的伯克级驱逐舰拦截弹发射间隔都要 1.5 秒,等它完成锁定、计算弹道、发射导弹这一套流程,东风 - 17 早就砸下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反导系统还得靠美军的数据支持,一旦数据链被切断,那些昂贵的拦截弹就是废铁。一枚东风 - 17 砸在 “摩耶” 级的垂直发射系统上,96 个发射单元瞬间报废,再先进的驱逐舰也成了浮在海上的铁棺材。 算下来整个流程行云流水:吉林一号和彩虹 - 4 用 3 分钟锁定所有舰艇位置,电子战飞机和网络部队用 5 分钟瘫痪指挥通信,东风 - 17 从发射到命中最多 7 分钟,加起来刚好 15 分钟。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每一步都有实打实的技术和案例撑着。 卫星侦察有 “吉林一号” 的重访数据背书,电子战有国内演练的实战经验,导弹打击有东风 - 17 的试射成绩佐证。日本海自那点家底看似光鲜,实则全是靠着美国技术拼凑的花架子,真遇上体系化的信息化打击,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 现代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不是比谁的船更厚、炮更粗,而是比谁能先戳瞎对方的眼、打断对方的腿,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战斗早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