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

飞天史说 2025-11-26 17:20:29

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的,中国则是国家控制资本,资本听国家的。这是没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中国能够做大让资本听命于国家的。 近年来,有个现象挺有意思:许多美国人和学者开始认真琢磨中国这套“国家驾驭资本”的玩法,表现出研究兴趣。 有人说,中美这两套模式就像一场赛跑,跑着跑着,发现中国这边不仅跑得快,还能随时调整方向;美国那边,资本倒像掌舵人,国家被牵着鼻子走。 美国内部讨论也不再遮遮掩掩,直言不讳地承认,中国对资本的掌控力的确让他们眼前一亮。其实,这背后是几十年制度积累,不是头脑一热拍脑袋的事,更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办到的。 要说中国为什么能把资本管得服服帖帖,得从历史讲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建国那会儿,吃过资本和权力勾结的苦头。那时候,国民党时期的“官僚资本”几乎把中国经济玩成自家后花园,社会矛盾一大堆,发展被死死卡住。 新中国成立后,直接把官僚资本收归国有,斩断了资本借权力发财的路子。这个决定不仅清理了老旧积弊,更为几十年后的市场治理打了地基。 反观美国,资本从建国初期就与国家权力形成了复杂关联,后来慢慢变成了能左右国家政策的庞然大物。美国的金融寡头、硅谷巨头、制药企业,哪个不是搅动风云? 一旦出了问题,国家监管往往面临重重阻力。中国正是吸取了历史教训,从源头上避免了资本无序膨胀的老毛病,这就是后来能驾驭资本的底气。 当然,光有历史教训还不够,得有一整套制度设计。中国没搞“包打天下”,而是搭了个三层架构:国家、资本平台、企业。 表面上看,企业还是和市场打交道,可在背后,国有资本平台像个裁判,不直接插手企业琐事,却始终盯着大局。 比如中粮、国开投这些平台,既能引导资金流向,又能防止资本为所欲为。关键行业国家说了算,创新领域资本该闯闯就闯闯。说白了,就是给资本装了“红绿灯”,哪里该停哪里能走,一清二楚。 这样一来,既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又激发市场活力。美国人爱谈新加坡淡马锡,但中国这套更像是升级版,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智慧。 再加上国有经济压舱,关键时刻资本想乱来也难。靠着这套制度,中国把资本变成了助推器,而不是大闹天宫的孙猴子。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制度再好,关键得看怎么落实。中国这些年的实际操作,确实让人服气。比如反垄断,阿里巴巴那回被罚了上百亿,还得连续三年提自查报告。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让资本真正学会规矩。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国家政策一路领着走,资本跟着投,几年下来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车市场。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1700万辆,中国作为核心市场贡献了主要份额,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5%,中国市场增势尤为突出。 还有“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进行规范治理,维护了教育公平,资本在这块想捞快钱没门。遇到疫情时,医药企业产能说扩就扩,布洛芬日产量翻十几倍,这种调动能力绝不是喊口号能做到的。 总之,中国在资本调控上,既能“打板子”,又能“领着跑”,该硬就硬,该柔就柔,灵活得很。 反观美国,资本和国家的关系越来越怪,资本成了领头羊,国家反倒跟在后面捡尾巴。 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签署的《“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虽名义上强调国家安全,实则泛化安全概念,通过扩大投资审查范围等方式限制中美双向投资,这种将资本工具化的做法进一步凸显了资本与政治交织的深层矛盾。 大企业左右政策、金融资本翻云覆雨,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的,更多是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社会焦虑。 美国学者感慨,中国的模式确实很有东西,不只是简单的“管和放”,而是真正找到了平衡点。 中国能让资本服务于国家目标和人民利益,靠的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历史经验、制度创新和实打实的治理能力。 中国这套驾驭资本的本事,说到底是几十年摸爬滚打出来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资本想发挥作用可以,不能越界。国家既保护市场活力,也守住底线。 看似简单,其实门道全在细节。美国那一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对中国制度的治理效能展开研究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毕竟,能让资本服务于社会,能让老百姓得实惠,这才是最硬的道理。 中国制度的底气和智慧,就在于能把复杂的问题拆成一根筋,既有大局观,又有操作细节。放眼世界,这样的治理能力,绝对值得更多国家借鉴和思考。

0 阅读:108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