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蓝营终于摊牌了!郑丽文这次公开说“不”玩“一国两制”了,不再跟以前似的,说话模棱两可。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记重拳,但打出去之后,接下来怎么办?两岸关系是不是真就走到头了?这背后的事儿,比咱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要复杂多了,也现实多了。 咱们先说说蓝营这些年是怎么混的。他们有一套“两头讨好”的本事。对深蓝的老票仓,就说咱们坚持“一个中国”,墙上还挂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牌子,逢年过节就念叨“两岸一家亲”,让这些老支持者觉得,嗯,这还是咱自己人,是统派。但一转身,对着中间选民和那些怕“统”的人,他们又说“维持现状”最好,别去碰“统一”这个雷,免得得罪人。最实在的是,他们靠着这种两边都不得罪的法子,从大陆这边捞了不少好处。 最典型的就是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说白了就是大陆给台湾的“大红包”。这么多年下来,台湾从大陆拿到的关税减免,加起来超过100亿美元了!而大陆从台湾拿到的,还不到11亿。台湾的水果、鱼、机器、布料这些东西,靠着零关税或者低关税,大把大把地卖到大陆,赚得盆满钵满。很多工厂、农民、渔民,一家老小的生计都指着这个。所以,蓝营那些老派的大佬们,他们的政治本钱和钱袋子,都跟这个“两头讨好”的模式绑在一起了,谁也不敢轻易捅破这层窗户纸。 但现在,郑丽文这一嗓子喊出去,这套“两头讨好”的把戏就玩不转了。她为啥要这么做?很简单,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她知道自己的基本盘是谁:一部分是看不惯蓝营老是拖拖拉拉、官僚作风的年轻党员;一部分是觉得蓝营面对民进党太软、不够强硬的基层党员;还有一部分是看重她“深蓝”形象的军系背景支持者。公开拒绝“一国两制”,就是给这些人吃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看,我够硬!”同时,也能跟民进党划清界限,免得别人说她“亲中卖台”。 但她这一招,代价太大了。她只顾着巩固自己的地盘,却没好好想想,这么一来,两岸之间那点脆弱的平衡就彻底打破了。大陆这边一直说,咱们谈事情的基础是“九二共识”。蓝营以前虽然糊弄,但至少还留着门缝,现在郑丽文直接把门关上,说一国两制免谈,那以后还怎么谈? 蓝营内部现在也乱成一锅粥了。为啥?因为利益要重新洗牌了。那些老派大佬,习惯了靠着大陆的生意和订单过好日子。台湾的工商界、工业总会、商业总会早就放话了,要是ECFA没了,台湾的企业肯定要跑,失业率肯定要涨。现在郑丽文这么一搞,大陆对蓝营的信任度直线下降,两岸的生意已经明显不好做了。2023年,台湾卖给大陆的东西,连续12个月都在减少,赚的钱也比去年少了256亿美元。这些老派大佬能不急吗?他们怕的是,生意没了,钱袋子瘪了,他们在党内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 更麻烦的是,蓝营内部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以前还有个模糊术能把大家罩住,现在罩不住了。像张亚中以前提的“两岸和平备忘录”,听着挺好,其实是想跟大陆平起平坐,搞变相的“台独”。现在,支持郑丽文的年轻派、军系,跟那些想维持现状的老派,吵成一团。党内没人能拿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办法,这乱局一时半会儿是解决不了了。 那么,两岸关系是不是真就走到头了?我觉得还没到那份上,但确实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大陆一直说,和平统一是目标,但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搞“台独”。郑丽文虽然拒绝“一国两制”,但她之前也参加过统派的活动,说要化解两岸敌意。说明她也不想把事情做绝。但她这么做的政治算计,确实让两岸关系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了。 说到底,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还是很深。2023年,台湾有将近四成的生意是跟大陆做的,一年赚大陆的钱超过1000亿美元。要是两岸关系继续这么僵下去,ECFA真没了,台湾的农业、渔业、石化、机械这些行业都要遭殃,最后倒霉的还是普通老百姓。郑丽文这一招,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选票和党内地位。她需要靠强硬的两岸立场来拉票,来对抗民进党,来摆脱老派的控制。但她忘了,两岸关系不是她一个人的政治工具,搞砸了,整个台湾都要跟着吃亏。 蓝营以前的“模糊术”虽然不地道,但至少保住了大家的饭碗。现在这套不灵了,蓝营要么就得拿出个新办法,重新跟大陆搭上线;要么就只能跟着民进党一条道走到黑,搞“抗中保台”。可这条路的后果,从现在台湾出口下滑、企业外逃的趋势就能看出来,不是什么好路。 岛内老百姓最关心的,其实不是什么“统”啊“独”啊的口号,而是自己的日子好不好过,工资高不高,东西卖不卖得出去。ECFA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农民的水果能卖个好价钱,工人的工厂有订单,大家有工作。 郑丽文这一手,说到底是为了她自己的政治前途,把台湾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后面。蓝营要是再这么内斗下去,拿不出一个对台湾真正负责任的两岸政策,最后只会失去越来越多老百姓的信任。而两岸关系,也会在这种无休止的内耗和摇摆中,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用户80xxx63
什么同胞,直接切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