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器开始杀疯了,乌克兰军队用不知从哪个黑市上搞到的中国产飞弩6防空导弹击落了俄罗斯的KH101隐身巡航导弹。前几天,苏丹刚用中国的FK2000击落了俄制伊尔76运输机。之前中国装备给全世界网民留下的共同印象是没有经过实战。今年经过歼10等中式武器的教育,大家开始觉得中国武器看着还不错,但是人没经过实战。 哪怕今年歼-10C在巴基斯坦等国的演训中表现亮眼,不少人还是觉得“看着不错,但没真刀真枪打过”。 可现在战场给出的答案,正在悄然改变这种刻板认知。先说说飞弩-6这款单兵防空导弹,它其实不是什么新型号,早在2000年初就已经列装中国军队,这些年出口到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这款导弹采用被动红外制导方式,能捕捉目标发动机的热信号,操作起来也简单,普通士兵经过几天培训就能上手。KH-101作为俄罗斯最先进的巡航导弹之一,具备隐身设计和超低空突防能力,按理说很难被单兵武器拦截。 但飞弩-6硬是做到了,这背后不是运气,而是它本身的性能优势——导弹采用的双色红外导引头,能有效区分目标和红外干扰弹,抗干扰能力比早期型号提升了一个档次。 而且它的作战高度覆盖了从10米到3500米的范围,正好克制KH-101常用的超低空突防航线,这次击落案例,相当于用实战证明了这款“老装备”的可靠性。 再看苏丹战场上的FK-2000,这款武器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发的近程防空系统,主打要地防空和伴随防空任务。它的作战系统集成了搜索雷达、跟踪雷达和双联装导弹发射架,还能搭配高射炮形成弹炮合一的防御体系。 被它击落的伊尔-76运输机,是俄军现役主力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00吨,飞行高度通常在数千米以上。FK-2000能成功锁定并击落这种大型目标,说明它的雷达探测距离和导弹射程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 更关键的是,苏丹战场的环境远比正规军事演习复杂,沙尘、电磁干扰等因素都会影响武器性能,FK-2000在这种条件下的实战表现,无疑给潜在客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其实这不是中国武器第一次在海外战场崭露头角。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中国产的69式坦克、歼-7战斗机就大量投入实战;后来在也门内战里,彩虹-4无人机也多次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摧毁了不少地面目标。 但以前这些案例要么是低端武器,要么缺乏详细的战场数据,很难改变外界对中国武器“性价比高但性能一般”的印象。这次飞弩-6和FK-2000的表现之所以引发关注,就是因为它们击落的都是有分量的目标,而且有视频、图片等实打实的证据。 有军事专家分析,中国武器近年来在实战中频频出彩,背后是中国国防工业体系的全面升级。过去中国武器出口主要靠价格优势,现在则转向了“性能+性价比”双轮驱动。 就像飞弩-6虽然是老型号,但通过不断改进导引头和推进系统,性能始终保持在国际同类产品的前列;FK-2000更是直接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客户需求搭配不同的武器配置,这种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武器研发始终坚持“需求导向”,无论是单兵导弹还是防空系统,都紧扣现代战争的作战特点。比如针对无人机泛滥的现状,不少中国防空武器都增加了反无人机功能;针对超低空突防战术,又强化了低空探测和拦截能力。 这种紧贴实战的研发思路,让中国武器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更容易发挥作用。以前总有人拿“中国武器没经过实战”说事,可实际上,实战检验只是武器性能的一种验证方式,严谨的试验和演训同样能保证可靠性。 中国军队每年都会组织大量跨区演训、红蓝对抗,模拟各种复杂战场环境,这些试验数据为武器改进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次飞弩-6和FK-2000在海外战场的成功,不过是把实验室里的性能数据,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果。 随着这些实战案例的增多,国际社会对中国武器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不少国家采购中国武器时,还会犹豫“没打过仗靠不靠谱”,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主动询问武器的实战表现。 有外媒统计,2023年中国武器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2%,其中高端武器装备的占比明显提升,这背后离不开实战案例带来的口碑效应。当然,我们也得清醒认识到,个别武器的实战成功不代表整体实力的全面超越。 中国国防工业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高端航空发动机、精确制导武器的某些关键部件上,还存在提升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飞弩-6和FK-2000在海外战场的表现,已经打破了“中国武器无实战”的刻板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