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说台湾没有烂尾楼,一查还真是,台湾是期房先付定金,房子盖完之后才付首付和贷款,有效的避免了烂尾楼的产生。 谁能想到,李立群随口一句话,竟意外把两岸楼市差距掰开给大家看,他说,台湾根本没有“烂尾楼”,一开始大家当笑话听,可仔细琢磨,你就会发现背后的交易规则,完全就是在给买房人“加保险”。 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钱到底掌握在谁手里。 在台湾买期房,你交的钱并不是直接进开发商口袋,而是被锁在第三方的信托账户里,开发商只能看着,动不了一分钱。 后续首付款和贷款也是一样,他们只有把房子真正盖好,经过严格验收,而且买房人签字确认,钱才会放出来。这就把所有风险压在开发商身上:盖不完楼,不仅一分钱拿不到,之前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甚至可能还要赔买房人双倍定金。 高压之下,谁敢偷懒?谁敢拖延?开发商不光要准时交楼,还得保证质量,拼命完成工程才能拿到钱。 相比之下,大陆买房人的经历就让人心酸了,想想身边那些故事:隔壁小伙子为了结婚,把家里几代积蓄都搬空了,房子才盖到十层,就交了四成首付,结果资金链一断,楼停在半空,钢筋水泥裸露,住不了,还得出去租房,银行房贷每个月六千多也得按时还,要是断供,这空中楼阁可能被拍卖,结果钱房两空。 你会发现,在大陆买房,很多时候都是拿一家人的命运去赌博。 除了风险,产权差异也让人感慨,在台湾,房子只要你不卖,就是你的,可以世代传下去,没有产权到期的限制。 像咱农村的宅基地也差不多,申请不花钱,没有物业费和房产税,种地还发补贴,相比之下,大陆城市房子七十年产权还得背高额贷款,买房人不仅压力巨大,还得提心吊胆怕开发商跑路。 这种反差,让最昂贵的资产反而成了最不确定的负担。 针对这种不公平,早就有人在呼吁改革,人大代表们多次提过,预售制得改,不能让买房人没见到砖头就背几十年债,大家呼声最高的方案,是“按进度付款”:主体封顶了交一部分钱,外立面完成再交一部分,验收合格、交房时才付尾款。 钱全程由银行监管,工程完成多少就付多少,这样既让开发商有资金周转,又不会把老百姓的钱拿去冒风险。 从根本上说,买房对普通人来说,不只是交易,更是安身立命的大事,制度如果偏袒开发商,购房者就永远处于被动,每天提心吊胆,反之,如果钱袋子的主动权回到买房人手里,大家就不用在售楼部里押运气,也能安心住进属于自己的家。 台湾的制度给了一个很好的参考:风险该由谁承担就让谁承担,买房才能不再是豪赌,而是真正的生活保障。 在这个对比里,你会发现,安全感其实就是制度给出来的,当规则公平透明,买房人看得懂、摸得着,生活才不会被一栋楼、一笔首付绑住。普 通家庭不必再担心“买了房子就是赌博”,而是能真正踏实地住下来,把房子当作家,而不是筹码。 对此你怎么看?

精诚所至
房子不值钱、搞钱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