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身体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我不会再回中国!”被中国夫妇收养4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回到了日本,对养母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在那通越洋电话传到河北农村之前,赵家老两口始终抱着个朴实的念头:他们那个去了日本的养子赵连栋,只是被外面的繁华迷住了眼,忙得没空回家。可他们完全想不到,等来的竟是一句能把人心口戳穿的话。 “我是真正的日本人,我的家在日本,我不会再回中国。” 电话那头冷冰冰的声音像刀子一样扎进李秀荣的心,她当场愣住了,这个从小含在嘴里、揣在怀里养大的孩子,竟然一句话就把四十年的恩情撕得干干净净。 要说这段恩怨,从1945年的哈尔滨街头就种下了根,那年冬天冷得像能把人冻碎,赵凤祥在路边发现一个缩在破棉絮里的小男孩。 孩子饿到快断气了,手脚冻得跟炭一样黑,更让赵凤祥心里拧巴的是,孩子身上的衣服写着一看就扎眼的日本名字。 可那孩子一抬头,那眼神里除了害怕就是求活路,赵凤祥心里那口气打转了半天,最后还是咬牙把孩子抱回家。 李秀荣看着丈夫怀里冷得硬邦邦的小身子,吓得手里的粥勺都掉进锅里,那天夜里,这个没人要的日本孤儿换了个新名字:赵连栋。 养孩子哪有什么轻松可言,小小的孤儿更是往家里填窟窿,孩子身体弱得一阵风都能吹倒,为了给他治病,赵凤祥一年能背着他跑烂两双棉鞋,李秀荣舍不得吃一口细粮,全留给孩子,自己啃着粗糠窝窝头。 可辛苦不怕,最难过的是外头那些闲言碎语。 那会儿的中国人刚从战火里爬出来,谁家敢养日本孩子?亲戚骂、邻里指、路人白眼瞪,赵家是天天听着骂长大的,李秀荣有一次为了护住被人欺负的连栋,被人一推摔倒,孩子没救住,她自己的孩子却永远没了。 为了让孩子不再受指指点点,两口子干脆搬到深山沟,住茅草屋,靠荒地吃饭,就这也从来没怨过那个不是亲生却叫他们爹妈的孩子。 日子一晃几十年,赵连栋长成了有手有脚的男人,在机械厂上班,还娶了媳妇,等中日建交后,他心里起了念头:想找亲生父母。 李秀荣知道可能有一天孩子会走,但还是帮他翻出了那块旧布料,上头的日文名字成了找亲生家人的线索。 1994年,他带着妻儿去日本,临走那天,李秀荣把自己一针一线赶出来的布鞋塞给他,他跪在地上磕了好几个响头,还拍着胸口承诺:“等我站稳脚,马上把你们接过去享福。” 可人一到日本,就像把前半生全丢了,先是信少了,再后来干脆没声儿,等他住进豪宅、认了富商生父,那些曾经用命护他的小院和两张布满皱纹的脸,再也入不了他的眼。 最让人心碎的,是李秀荣摔伤瘫在床那几年,家里一封封信寄过去像掉进海里,老人弥留之际,攥着他小时候穿的小棉袄,眼睛始终盯着门口,盼着那熟悉的身影能走回来一句“妈,我回来了”。 可等来的,只是视频里连栋一句轻飘飘的自我介绍:“我骄傲,我是日本人。” 李秀荣最终带着遗憾离开,葬礼冷清得只能听见风声,赵凤祥拄着拐杖站在院子里,一个人跟影子对望,那个说要回来的人,连最后一面都不给,只留下一句“我工作太忙”。 其实在日本,有无数遗孤每年都跪在纪念碑前哭着感谢中国养父母,赵连栋只是极少数的例外。 他忘了,当年在哈尔滨寒风里,救他命的不是所谓“高贵血统”,而是中国人扎的那件旧棉袄。 血缘天生带来的东西或许改不了,但一个人值不值、良心亮不亮,却是他自己亲手选的路。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青岛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