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宇的地缘历史的文章

长期以来,治理成都平原水患的功劳,被记在了秦人身上。之所以会有这种理解,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由秦国任命的蜀郡太守——李冰,为成都平原打造了一套水利系统“都江堰”。但这个观点是存疑的。 
“天府之国”的形成,并非源于秦人的到来。真正将成都平原变得沃野千里的,还是蜀地的先民们。之所以说秦人并非是最大贡献者,有三个原因: 
一是秦人要争霸天下,需要现成的大片肥沃的土地。之所以费力进入四川盆地,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川西地区有机会改造成为又一个渭河平原,而是因为蜀人已经在此成功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有大量的人

四川盆地的圆形构造比起黄土高原上那些条状盆地,有着近乎完美的轮廓。在外面人看来,整个四川盆地是属于一个共同的文化圈,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麻辣”了。但四川盆地内部却是两种实力相当的地缘文化并存的。 
西蜀东巴,代表是成都(蜀文化)和重庆(巴文化);为什么会产生两种地缘文化呢?归根结底还是地理因素,盆地东西的山地密度不同而形成的。 
四川盆地周边是一系列高大山脉,北面是与秦岭属于同一级别的大巴山脉(内部又可分为米仓山和大巴山两块);西、南两面则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对接。东面则是大巴山脉和云贵高原延伸出来的

公元前330年,秦国终于从魏国手中拿回了失去了大半个世纪的河西之地。此时天下一统的认知已经在诸侯中有了普遍性,生死存亡的压力让变法盛行于国际。 
对于秦国来说,变法只是手段之一,他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扩充土地以提升自己的战争潜力。 
去中原一直以来是秦国的梦想,不过与晋人(三晋)数百年来的地缘博弈,让秦人清楚的知道,如果不能从魏国手中夺取河东,就无法保障崤函通道的安全。秦国可以乘夺取河西之威攻入河东,但想稳固的占有河东,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赵、韩两国可以做视魏国失去河西之地,而不去救援,但如果秦人深入山西高原

山西柳林县西北孟门镇周边,春秋时期称为“蔺”地。蔺相如的祖先做赵国大夫时,封在此地。他的后代以蔺为姓。 
而蔺地的西边,就是晋陕大峡谷中最著名的黄河渡口——孟门渡,其西连陕北高原,东接吕梁山区。春秋早期,陕北高原之上的白狄控制着孟门渡。 
白狄东迁之后,晋人和秦人有可能都没有精力控制这个通道。到了战国时期,生死存亡的厮杀让孟门渡也不能置身事外了。吴起和他所训练的魏武卒,在为魏国夺取河西之地之后,也顺势向北,沿洛水东岸切入陕北高原。 
同时期魏国也曾经从吕梁山区的南部向北拿下过赵国控制的蔺地(吕梁山区中部)。

魏国成功的切入了中原腹地后,又迁都大梁。但中原腹地缺乏明显的地缘分割线(缺乏山脉大河),没有安全感的魏国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将楚国向淮河方向挤压。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楚国退入南阳盆地,然后占据了济、淮之间大片土地的魏国,与楚国隔方城夏道展开第二阶断的博弈。 
但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如果魏军攻击方城夏道,楚国就从淮上的据点攻击魏军的侧翼。如果魏军攻击淮上楚军,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的楚军同样可以抄魏军后路。因此魏军的最佳策略就是步步为营,对南阳盆地和淮上地区平行推进。 
虽然淮河支流大部分都在左侧,但是魏国控

前375年,韩国迁都新郑。前361年,魏国在济水之南,现在的开封境内,建立新都“大梁”城。 
意味着韩魏两国都想在中原有所作为,那必然和北上的楚国发生地缘冲突。实力更强的魏国是主角,韩国配合。 
但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找到一条清晰的地缘分割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地势太平,没有足以让双方达成地缘平衡的山脉丘陵。而中原腹地也没有东西向的大河,济水淮河看似是可以作为分界线。但魏国的实力无法推进到淮河;楚国也无法将控制区推进到济水。那双方的地缘平衡线在哪里呢? 
视线往西转移,有两个地理单元,韩国控制着北边的洛阳盆

郑国地处中原西侧,西靠山北靠河,有肥沃的平原。正常来说,郑国这么好的位置,作为三晋中实力最强的魏国肯定也会动心的。但最后却是魏国默认韩国吞并了郑国。 
归根结底,还是魏国实力不够。尽管战国初期,魏武卒风光无限,但实力也远没有达到后来秦国那样,以一敌六的程度。 
在已经占据河西,西河济平原,甚至灭了中山国的情况下。如果魏国再吞下郑国,实力会更强大,何况吞下的还是中原这样敏感的位置,只能是被大家群起而攻之。 
而早在春秋时,楚国就从郑、宋两国中间的接触地带撕开一道口子,势力已经抵达济水南岸。这种情况下,如果魏国不全力以赴瞄准楚国,一旦楚国突破济水进入河济平原,魏国在中原的扩张将被彻底压制住。 
魏国利用自己在西河济平原的优势,由郑、宋两国之间切入中原腹地。如果不和韩国搞好关系,自己的侧翼安全无法保障。 
再就是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比较弱,即使吞并了郑国,其综合实力还是靠后的,不会对魏国产生更大的地缘压力。 
因此综合衡量,魏国最后还是默认韩国吞并了自己身边的郑国。

历史上,大同盆地所遭受的地缘压力,主要来自西北两个方向。北部的大同地区主要是防止游牧民族从阴南丘陵、张家口盆地向南侵扰;而南部的朔州地区则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从西面,即河套地区向山西高原发起的攻击。 
从河套平原向东穿越管涔山经过的是杀虎口(最早称杀胡口),然后南下攻击朔州。从张家口进入大同盆地,既可以向东攻击居庸关,也可以向西南方向攻击大同。 
在历史上,前者(杀虎口)的战略地位是要高于张家口的,因为河套平原是游牧民族最为肥美的草场,也是他们向中央之国核心区进攻的主要跳板。 
反过来,中原人想进入蒙古高原

代郡”的名字来源于戎狄以蔚县盆地为核心建立的代国。为筹划南北夹击灭掉中山国的策略,赵国越过恒山后,占据蔚县盆地,并以此为核心设立代郡。 
蔚县盆地北侧,也有个不规则的条状小盆地。这里目前所设立的县级行政机构为河北省阳原县,因此可以将这部分单独称之为“阳原盆地”。 
向北穿越“阳原”盆地后,就进入另一个条状的盆地区—“阳高天镇盆地区”。这里目前的县级行政单位是天镇县和阳高县。而在“阳高—天镇盆地区”东北方向的就是“张家口盆地区”了。 
这样阳高天镇盆地区、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加上张家口盆地的西部(东部燕国控制),就是赵国“代郡”的主要管辖地区。而西汉时期代国的封地则覆盖了云中、雁门、代三郡。 
而赵国设立代郡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来自华北平原的地缘威胁(戎狄没有太大的威胁)。坐实了这个区域,即使中山国或燕国,控制了涞源盆地和怀延盆地,他们也很难在前进一步。但赵人当时的主要敌人,或者说是战略扩张方向,是中山国。因此代郡的郡治被设在了“蔚县盆地”的“代”邑(代王城)。

从地图上看,张家口盆地区是被东北方向的燕山山脉、东南方向太行山脉,以及西、北方向的阴山山脉共同包围而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而阴山山脉正是蒙古高原与南部诸地理单元的地理分割线。 
张家口地区遍布历代长城,包含有战国、秦、南北朝、金、明5个时期,6个朝代的长城建筑。以北京为核心的古代中原政权在张家口地区一般会布置有3道防线。 
首先,北方民族,或由西北草原,或从东北绕道而来,可阻于第一道防线坝上草原北部长城。坝上阻敌不利,少数民族便可继续南下,攻击第二道防线。 
此时,中原兵力必然坚守中部长城沿线,怀来、保安、土木

说起“军都陉”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不过提到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知道。 
其实这几个带有军事色彩的名字,指的是同一区域,也就是由华北平原北部,西北向切入山西高原北部的战略要点。也是北京城在西北方向的门户。居庸关失手,北京危矣。 
居庸关西侧的河流是永定河,居庸关并不是建在永定河河畔。而是在其东边的山谷中。原因很简单,永定河穿出太行山的时候,水量大加上峡谷落差太大,不适合开辟道路。 
军都陉的西边是“怀延盆地区”,也可以叫作“怀来——延庆盆地”。顾名思义,怀来县(归属河北)和延庆县(归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