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古代名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

凌凡评健康 2024-04-07 08:56:55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古代名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前人立方之初,用于胆寒不眠证,故名温胆汤。例如《千金》、《外台秘要方》并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外台》标明其方源于《集验方》。成书于南宋淳熙元年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在“虚烦证治”和“惊悸证治”条下所载之温胆汤,即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共八味药物组成。与《集验方》相比较,多茯苓、大枣,与二陈汤相较则多竹茹、枳实、生姜、大枣。温胆汤为宋代医学发展的产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因方》对温胆汤主治证及其病理的论述,也表明了这一点。《集验方》仅仅把它看作是大病后,胆寒而见虚烦不眠证的康复用方。《三因方》则说:“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王老注:即做噩梦),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以为凡是心胆虚怯之证,皆可服用温胆汤,不必限于大病之后,并指出“气郁生涎,涎与气抟”是其适应证的基本病理。气血运行不利,自在不言之中,而“胆寒”之说则不再提及。后来,明清医家大多沿用此方,并在临床应用上提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心虚神怯者加人参;烦热者加黄连;失眠者加枣仁;痰滞者加胆星等等。

0 阅读:25
凌凡评健康

凌凡评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