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00多名战士组成的国军加强营被敌人包围,师长三次下令撤退,不料营长

一场军场梦 2024-06-04 15:46:02

1939年,500多名战士组成的国军加强营被敌人包围,师长三次下令撤退,不料营长史恩华却说:“不是不撤,敌人把我们包围,撤不走了。”

1939年9月,日军休整了一年后,正式集结了十万兵力向长沙进攻。为了阻击日军脚步,消耗敌人力量,第52军军长勒令第195师派出一个营,前往日军的必经之地笔架山防守。

虽然军长的要求非常活泛,如果能多守几天就多消耗敌人力量,如果情况不对那么只需要守住三天就算完成任务。

(参考信源:央视网——《这是他们的选择!》)

但面对足足准备了一年又人多势众的日军,在长沙城外负责阻击敌人的部队大概率都是有去无回。

因此195师师长覃异之告知众营长实情,希望有人毛遂自荐时,几个营长面面相觑,没有人应声。就在众人纷纷沉默的时候,三营营长史恩华站了出来。

史恩华和哥哥史恩荣都是黄埔军校出身,而且兄弟俩都一样骁勇善战。史恩荣在台儿庄牺牲后,史恩华更是憋着一股劲儿想打鬼子,为哥哥报仇。

但覃异之还是拒绝了,因为三天前史恩华刚刚结婚。这个时候派他去执行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实在太不人道。

可史恩华非常坚持,在国仇家恨面前哪里有什么儿女情长?覃异之见他态度坚决,又没其他营长请缨,只能答应下来。

就这样,史恩华率领三营全体士兵前往笔架山防守。趁着日军还没到来,史恩华带着战士们加急修筑工事,以增强防御力量。就在工事修筑的差不多之时,一个旅团的日军向笔架山发起了猛攻。

三营虽然是个加强营,但人数只有500多,而进攻笔架山的日军兵力是5000多。兵力差异巨大,加上武器装备相差悬殊,三营这场仗打的极为艰难。

虽然我军仗着地形和防御工事的优势,成功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我军还是很快落于下风。

仗打到第二天时,笔架山上我军的防御工事基本被日军全部炸翻,第三天时三营全体战士已经伤亡过半。

一直密切关注笔架山战况的覃异之见状痛心不已,等三天时间结束,便立刻给史恩华打电话:“你已经完成了任务,现在部队伤亡很大。如果无法继续坚持,不得已时就向后撤退。”

而史恩华只回复了一句话:“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

可这时日军见笔架山久攻不下,又调来了骑兵连和飞机大炮,从三面围攻笔架山。第四天天刚蒙蒙亮,笔架山上就炮声轰鸣,史恩华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非但没有后退半步,反而率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

覃异之非常焦急,又朝笔架山打去第二个电话。由于史恩华在前线浴血奋战,接电话的只是一个传令兵。在覃异之问及三营还剩多少兵力时,传令兵没有回答而是直接痛哭出声。

覃异之已然明白了答案,于是立刻让传令兵传达军令,让史恩华率领三营迅速撤离。可到了下午,笔架山上仍旧火光满天,三营还是没有撤离。

覃异之焦急不已,第三次向笔架山打去电话,这次接电话的是史恩华本人。电话一接通,覃异之就直接发火,怒斥史恩华为什么不听军令率部撤退?

史恩华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师长,不是我不想撤退,而是撤退不了啊!日军已经把我们包围了。”

覃异之万分痛心:“尽可能撤离吧,我派其他部队去接应你们!”

而史恩华的回答却是:“师长,我们来生再见吧!”

其实在覃异之第三次打来电话的时候,笔架山上的三营战士们就已经所剩无几。身为营长的史恩华怎么肯独自撤退?挂完电话后,他又亲身上阵刺死了好几个鬼子,最终因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三营其余战士们也没人选择撤退,全都与日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就这样,三营战士们从营长史恩华到普通士兵,全部倒在了笔架山上,壮烈殉国!

日军支队长在占领笔架山后,向山上所有的三营战士们鞠了一躬表示敬意。而当老百姓上山去为战士们收尸时,全都震撼到嚎啕大哭。三营五百位战士,却找不出一具完整的遗体!

史恩华的阻击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共付出了伤亡4万多人的代价,最终仍旧失败而归。

我们如今的太平盛世,是由诸多像史恩华一样的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铺就的。胜利来之不易,和平弥足珍贵,向为祖国奉献出一切的革命老前辈致敬!

0 阅读:10
一场军场梦

一场军场梦

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