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名15岁的汤加少年,仅仅因为无法忍受枯燥的课堂,偷了一艘船出海逃学,竟被困在荒岛一年之久。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们遭遇不测的时候,他们却还在“美滋滋”的吃着东西,结局却让人出乎意料! 1965年的一个闷热午后,汤加王国努库阿洛法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里,六个少年正百无聊赖地听着课。窗外,太平洋的海风轻拂椰树,仿佛在向他们招手。 这六个少年——西翁、史蒂芬、科洛、大卫、卢克和马诺——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踏上一段改变他们一生的冒险。 西翁想要和他们一起借条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提议立刻点燃了大家心中的冒险火花。厌倦了日复一日的课程和规矩,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探索。 就这样,一个看似疯狂的计划诞生了。他们决定“借”走当地渔民塔涅拉·乌希拉的船,驶向大海。 带上两袋香蕉和几个椰子,六个少年趁着夜色悄悄溜出学校,踏上了他们以为会是一场短暂冒险的旅程。 然而,命运似乎另有安排。第一天的航行还算顺利,海面平静,微风徐徐。但到了第二天,情况急转直下。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袭来,狂风怒号,巨浪滔天,船帆被撕碎,舵也失去了控制。 在这场大自然的震怒中,他们成了无助的浮萍,随波逐流。 八天后,当他们的食物和淡水几乎耗尽,绝望笼罩着每个人的心头时,奇迹出现了。远处,一个小岛的轮廓渐渐清晰。 这座名为阿塔的小岛,成了他们的避风港。当他们跌跌撞撞地爬上岸时,每个人都感激涕零,仿佛重获新生。 然而,庆幸很快被现实冲淡。这座荒岛上没有人烟,没有现成的食物和淡水。如何在这里生存下去,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巨大挑战。 但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这群少年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食物问题,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岛上发现了百年前土著留下的芋头、香蕉树和野生鸡。 这些意外之喜成了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他们学会了捕鱼、采集鸟蛋,甚至尝试种植蔬菜。每一天都是一场生存的考验,但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水源问题同样棘手,他们用树叶和椰壳收集雨水,并严格分配每个人的用水量。这种自律和团队精神,在他们此后的岛上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岛上建立了一个小型社区。有了菜园,有了鸡窝,甚至还有一个简易的运动场。他们分工合作,轮流负责不同的任务。 这种组织能力,让他们的生活逐渐有了秩序和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了惊人的成长。 其中,科洛的创造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用半个椰壳和从船上拆下来的铁丝,制作了一把简易的吉他。 每天早晨,他都会用这把自制吉他带领大家唱歌祈祷。这不仅提振了大家的精神,也让他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保持了希望和信念。 生存的压力和孤立的环境本可能导致争执和分裂,但这群少年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团结和智慧。他们制定了规则,比如一旦发生争吵,就立即进入“冷静期”。 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在长达15个月的荒岛生活中,始终保持了和谐。 然而,尽管他们在岛上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但回家的渴望从未消失。他们尝试制作木筏,希望能够航行到其他岛屿寻求帮助,但每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山顶点起篝火,希望能引起过往船只的注意。 终于,在1966年9月11日,奇迹再次降临。一艘由澳大利亚人彼得·华纳驾驶的渔船,注意到了岛上的烟火信号。 当华纳靠近岛屿时,他看到的是六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但眼中闪烁着希望光芒的少年。这一刻,标志着他们15个月的荒岛生涯终于画上了句号。 然而,回到文明世界并非一帆风顺。当他们抵达汤加时,因为“偷船”的指控,他们竟然被关进了监狱。幸运的是,彼得·华纳再次成为他们的救星。 他将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卖给了一家澳大利亚电视台,用所得的钱赔偿了船主,这才让少年们重获自由。 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这六个少年的人生轨迹。他们从天真无知的学生,变成了坚强、独立、富有责任感的年轻人。 他们学会了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来源于:澎湃新闻——《六个少年从无人岛奇迹生还,“真实版《蝇王》”将拍成电影》
1965年,6名15岁的汤加少年,仅仅因为无法忍受枯燥的课堂,偷了一艘船出海逃学
南坡青丝蛊
2024-07-02 18:59:15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