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扮作乞丐,昼伏夜出行走1400公里,如果没有他,中国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 1937年,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师生们在颠沛流离中仍心系祖国命运,就在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长沙临时校址的门前,他怀抱一只酸菜坛子,步履蹒跚,眼神却异常坚定。 老人叫赵忠尧,是一位物理学家,而那只不起眼的坛子里,盛放的不是寻常酸菜,而是一份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珍贵物质——50毫克镭。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胸怀救国之志的青年赵忠尧远赴重洋,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彼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在科学领域存在着巨大差距,赵忠尧深知,唯有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为积贫积弱的祖国贡献力量。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赵忠尧潜心钻研且成果斐然,他虽与正电子发现的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他心系祖国命运远甚于个人荣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赵忠尧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研究环境,选择回到祖国,并受邀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临行前,卢瑟福将50毫克镭赠予他, 希望他能将这份珍贵的“火种”带回中国。 回国后的赵忠尧,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致力于将先进的科学知识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中华大地,为了保护这50毫克镭不被日军抢走,赵忠尧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他变卖了所有值钱的家当,换上一身破旧的衣裳,将镭藏在酸菜坛子底部,化身为一个普通的难民,踏上了漫漫的南迁之路。 从北平到长沙,1400多公里的路程, 赵忠尧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还要时刻提防着日军的盘查,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始终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肩头。 他知道,这50毫克镭,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当他终于抵达长沙,将酸菜坛子交到梅贻琦校长手中时,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他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 这50毫克镭,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宝贵材料,更是赵忠尧拳拳爱国心的象征,它承载着一个科学家对祖国的深沉热爱, 也预示着中国核物理研究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 赵忠尧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贡献力量。 他培育出众多核物理精英,为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夯实根基,赵忠尧的事迹,恰是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一个影子。 他们淡泊名利,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Mr Tmsn
不怕辐射吗?酸菜坛防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