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因潘汉年事件而遭受牵连的曾达斋终于获得平反,他平反后的唯一愿望便是恢复自己原本的名字——袁殊! 袁殊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情报人员。他拥有“五重身份”:共产党地下党员、国民党中统特工、日本驻上海领事馆情报人员、青帮大佬、军统特工。 这“五重身份”既是他生存的保护伞,也是他无法摆脱的枷锁。 1931年,年轻的袁殊在潘汉年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初入谍海的袁殊,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展现出出色的情报天赋和工作能力。 潘汉年安排了一名联系人王子春,负责与他保持联络。通过王子春,袁殊开始了与中共的地下情报工作。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一次偶然的机会,袁殊通过家族关系,进入了国民党中统特工体系,成为了一名国民党的情报员。 这一身份令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境地,他不仅需要为国民党获取情报,还要把这些情报传递给中共。 表面上,他的忠诚被中统认可,但在中共方面,他的“双重身份”让他始终无法得到完全的信任。 两边的信息交流让袁殊在危险的情报战线上,既是重要的棋子,也始终充满着被背叛的风险。 不久后,袁殊的身份迎来了新的转折。通过与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的交往,袁殊迅速获得了日本人的信任。 在流利的日语和熟练的社交技巧下,袁殊成为了岩井的重要助手,甚至被邀请为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情报人员。 表面上,袁殊似乎是为日本的情报机构效力,但实际上,他将从岩井英一那里获得的情报双重传递,既交给了中统,也通过秘密渠道报告给中共。 他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双重间谍”。 尽管中统对他的表现赞赏有加,但在中共眼中,他被视为“内奸”的嫌疑从未解除。 最终,党组织在未通知袁殊的情况下将他开除,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袁殊与中共的关系。 被中共开除后,袁殊的生活陷入了混乱。为了生存,也为了继续拓展自己的情报网络,他转向了上海滩的黑道,加入了赫赫有名的青帮。 袁殊拜入了青帮帮主曹幼珊门下,并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青帮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由于他与黄金荣、杜月笙等青帮大佬齐名,袁殊的地位几乎无人敢动。 他通过这一身份在上海滩横行无忌,黑白两道的资源和人脉为他提供了极大的保护,也为他继续从事情报工作提供了掩护。 然而,外表的风光掩盖了袁殊内心的孤独与困境。 在青帮的庇护下,袁殊虽然能够逃避一些敌对势力的追杀,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和中共恢复联系的愿望。 对他而言,青帮的保护仅是暂时的,他真正的心属于那一场名为革命的事业。 1935年,一起“怪西人案”成为了袁殊命运的分水岭。 案件发生时,袁殊因曾是中共地下党员而被牵连,但他坚决否认自己与中共的关系。 在母亲和陈立夫的关系帮助下,军统头子戴笠决定暂时放过袁殊,并试图拉拢他加入军统。 戴笠抛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庇护与支持。 然而,尽管戴笠的邀请充满诱惑,袁殊并没有答应加入军统。相反,他开始联系党外人士冯雪峰,希望能够重新获得中共的信任。 冯雪峰最终拒绝了他的请求,但同意让袁殊以党外人员的身份,继续为中共提供情报。从那时起,袁殊便重新成为了中共的“编外人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袁殊从日本回国,再次投身于情报战,尽管中共对他失去了信任,但他在潘汉年的帮助下,重新接触了军统。 军统希望他继续为其效力,并提供从日本驻上海领事馆获得的情报。 在多方势力交织的情报战线中,袁殊继续担任双重间谍的角色,既为中共提供情报,又为军统工作。 他在日本情报人员岩井英一和中共之间游走,始终未被发现,而这一切也为中共的情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1年,袁殊协助潘汉年安排了与岩井英一的会面。这一事件,最终成为了潘汉年案的导火索。 由于潘汉年未及时向中共中央报告,事件被国民党侦破,导致潘汉年被捕,袁殊也因此再次受到牵连。 新中国成立后,袁殊作为潘汉年的联系人,依旧被视为“内奸”而遭到捕获。 1955年,袁殊因“内奸”罪被捕,并在监狱中度过了12年,在那之后他一直以“曾达斋”的化名生活,努力躲避军统和其他势力的追杀。 直到1982年,他才得以平反,而他唯一的心愿是恢复“袁殊”这个名字,似乎希望借此重新找回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