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动机上出现了 200 多处裂纹,许多专家果断地说这个焊接不合格。然而,这时一位普通焊工却站出来说这些裂纹是假的。 高凤林的工具箱里,有个用了三十年的铜制量规,刻度被磨得发亮。 每次焊完火箭发动机的关键焊缝,他都要用这量规卡三遍 —— 先卡焊缝高度,再测熔深,最后转着圈检查平整度。 那天会议室里鸦雀无声,专家们的脸色都不好看。火箭发动机的焊缝要是真有裂纹,整个项目都得停摆。高凤林拿着他的铜量规,走到发动机前,没说话,蹲下来就开始测。 量规的铜面贴在焊缝上,他闭着眼都能感觉到接触的弧度。卡第一处 “裂纹” 时,量规没晃;测第二处,指尖传来的触感很平滑。他转着圈检查,额头上渗出汗珠,后背的工装都湿透了。 “这不是裂纹。” 他突然开口,声音有点哑,“是焊接时熔池流动的痕迹,看着像裂了,其实是金属冷却时自然形成的纹路,强度比周围还高。” 有人不相信,拿显微镜怼上去看。果然,那些纹路底下是严实的熔合线,根本没断开。高凤林这才解释,这种特种合金焊接时,温度变化快得像过山车,稍不注意就会出真裂纹,但他手里的焊枪像长了眼睛,电流、速度、角度都掐得死死的,不可能出岔子。 他十七岁进车间,焊的第一台发动机就被师傅骂 “像狗啃的”。后来他抱着焊枪练,胳膊吊着重物练稳定性,眼睛盯着电弧看,练到眼泪直流。三十年下来,他焊过的发动机送上去的卫星,能绕地球排成串。 那些专家不是不专业,可他们少了点高凤林手上的 “准头”。有时候技术数据没错,但机器测不出来的细微差别,得靠人手上的功夫和心里的数。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绝对的对错,很多时候,真本事藏在别人看不见的细节里。 高凤林的铜量规还在天天用,磨得越亮,他心里越踏实。他总说,火箭要上天,半点虚的都来不得。焊工手里的焊枪,焊的不光是金属,更是良心。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火箭发动机上出现了200多处裂纹,许多专家果断地说这个焊接不合格。然而,这时
海边观潮客
2025-08-10 00:23:41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