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崇祯到最后连 战斗的勇气都没有,反而直接在煤山上吊了呢?满清编的明史虽然遮遮掩掩的,但里面还是留了点儿信息的。
李自成打进紫禁城时,明明还有千把个锦衣卫和太监组成的杂牌军在抵抗,那是谁组织的反抗?崇祯死的时候,手里还握着一杆三眼铳,他拿着想干啥?平时那些满嘴忠义的内阁高 官、六部大臣都跑哪儿去了?
更关键的是谁开的城门投降?是兵部尚书张晋彦。又是谁带李自成进的城呢?是另一个投降的大臣,大学士李建泰。
但满清后来修的明史,却把黑锅全扣在太监头上,说是太监开的门,太监带的路。有趣的是,编这本明史的人里,就有那个开门投降的李建泰!
而最后陪着崇祯上吊的,偏偏是忠心耿耿的太监王承恩,结果明史里还大骂宦官误国,合着这帮文人把屎盆子全靠太监头上了。你觉得呢?
有网友说,崇祯兵败自尽主要是因为,一、他杀了袁崇焕,断了大将勤王的路,从此辽东铁骑就不再属于明朝了。
二、他杀了魏忠贤,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替代魏忠贤。魏忠贤是贪,但是他能筹到粮饷,明军满饷不可敌!
此二人不是不该杀,而是一定要选好时机再杀,显然崇祯选择的时机有误,最终导致自食恶果。你认为呢?
半生学习朱由榔,从来不疯也不狂; 白马笑我与霞客,生死都从李晋王。
雨过天晴
宋明都亡于文官集团
用户18xxx50 回复 08-18 09:22
也不光是这个,宋朝的文官和士绅没有尝到包税制的甜头,所以对游牧民族的抵抗激烈些,明代的文官和士绅知晓了包税制的好处,对满清这个异族的反感就降低了,当觉得明朝大厦将倾的时候,就很自然的跪了,以为满清还会搞包税制呢
故乡的石板路 回复 08-19 00:00
文武皆叛,内外皆反!天下皆乱!
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赞][赞][赞]
用户10xxx88
说的好像你在现场全看到了
木第族 回复 08-11 09:32
主要是不合理以及遮掩的痕迹太深。
飞越杜鹃窝
王朝末年大环境太烂了,崇祯自己太菜又爱玩。兵权,财权撒也没有,政令不出紫禁城。江南那群文官地主集团最后后悔也没用,强盗式的家族武装集团不和你讲道理,只认刀子
用户10xxx80 回复 08-14 10:12
何止是江南文官地主,文中的河南人张缙彦,山西人李建泰,也一样背叛了明朝
故乡的石板路 回复 用户10xxx80 08-18 23:59
内外都叛!天下皆反!
铁马冰河
太监对得起明朝,也对得起汉朝,虽说作恶多端,但大多数是替皇上背锅。王朝倾覆皇帝临难时,身边最后陪伴的只有太监。
月海星空
有宋一朝把文人的风骨养没了,把腐儒的贪心养大了
其真
皇太极第一次入关的时候,和李自成打北京完全没得比,那个时候明朝要啥有啥,袁崇焕却只想带兵入北京,不要说崇祯,朱元璋也信不过他。
用户18xxx50 回复 08-18 10:26
其实就是袁崇焕故意放清兵进入长城围攻京城,以此逼迫朝廷同意与满清议和,他则带兵一路尾随清兵,以防止清兵真的攻破北京。至于一直要求带兵进京,一是不敢与清兵野战,想依托京城的城墙打防御战,二是在京城内有兵在手,就能掌握朝廷的话语权。这一切都源自于袁崇焕的赌徒性格,对崇祯说的那句五年平辽的大话,被人点醒后有些急了,五年时间想真正扫平辽东是不可能的,那么要实现五年平辽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朝廷与满清议和,满清表面上向明朝廷称臣,如此也能算是平辽了。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袁崇焕的那些谜之操作才能解释得通。至于投靠满清袁崇焕应该是没有想过的,一是满清当时实力不够,也看不出能一统天下的趋势,二是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时被袁崇焕指挥的大炮一不小心给炸死了,这就彻底断了袁崇焕投靠满清的路子
倪大野 回复 08-13 19:54
边军统帅无旨不得入京,入京也不允许带兵(亲随不得过百)百。
半月方塘
多读书,还要多思考
别爱发
孤家寡人
6689
文官过剩
6689
即是偏离轨道了。
用户10xxx85
崇祯杀了魏忠贤,是让他当信王的贴身太监,曹化淳顶了位子,不是找不到人,是人早就有了,曹化淳在信王府当太监最近身崇祯的,得罪了魏忠贤被整然后调走池苦去了,崇祯一上台就干死魏忠贤这狗东西,调回他的曹化淳,
multi-paycheck
宦官集团有时候是乱政,但把屎盆子都往他们头上扣是不正确的,宦官并不参与执政,所有地方官、朝廷里的官员都是文人,一个国家的兴旺并不是几个宦官所能决定的,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宦官只能说是推波助澜,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