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音乐这两年走得像坐过山车。刚开始心跳飙到耳朵——SVC 翻唱、能自己作曲的大模型、还有 Suno 这种现象级应用,可一到中文歌这站,直接失速。 为啥?是它们的「耳朵」根本是用英文歌训练出来的,听得懂 I love you,唱不准「爱你」。 我第一次在早期 AI 歌里听到「爱你」,差点笑喷,「爱」被唱成了英语的 I,「你」的尾音直接没了,像打了个嗝没咽下去。 这就是中文歌的痛:声调不懂,韵脚不会,情绪全靠快慢来硬凹,就像外国人学京剧,只会唱腔,不会那个味儿。 直到我试了昆仑万维的 Mureka V7.5,第一首出来就愣住,咬字准,情绪顺,旋律和歌词像是一个妈生的,耳朵终于不用受罪了。 玩法也简单: 懒人用简单模式,丢提示词等出歌;进阶用高级模式,参考歌手、风格,甚至哼旋律让它接着写;还有音频编辑,某句没情绪?单独改;副歌太短?延长;想翻唱?分轨。 我试了几首,《诺基亚的夏天》有青春片的味道,《重力之外》像雾里拨开的光,《风从远方来》第一秒鼓点就砸进耳朵,R&B 那首低沉贝斯配雨夜灯光,简直在耳机里放电影。 好听不是玄学,它用成吨中文歌训练,学会平上去入;先理解歌词情绪再写旋律;ASR 技术盯着每个字,重的轻的心里有数;MusiCoT 架构先规划情绪段落,再细化到配器。 结果就是,音乐性比同类高 34.8%,歌词契合度高 45.2%。 我觉得,这事的意义,比「AI 又升级」大得多,它把中文歌创作门槛降下来了,不会谱曲、不懂编曲的人,也能用母语做出有情绪的歌。 建议去玩一首。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一瞬间,你会发现,AI 也能唱出「我们耳朵的味道」。地址:mureka.ai
AI音乐这两年走得像坐过山车。刚开始心跳飙到耳朵——SVC翻唱、能自己作曲的
智远行业评论
2025-08-15 16:2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