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本质上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安全管理似乎总带

雪巧的职场 2025-08-15 19:41:50

安全管理本质上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安全管理似乎总带着点“对立感”:管理者拿着规章制度“查违章、开罚单”,被管理者觉得“太啰嗦、添麻烦”。但如果你深入那些安全做得好的企业就会发现,真正有效的安全管理,从来不是“猫捉老鼠”的博弈,而是“一群人守护另一群人”的协作。 一.为什么“对立思维”做不好安全? 见过不少企业的安全标语,字里行间都透着紧张感:“违章就是犯罪”“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这些话没错,却无形中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推到了对立面。 有位老安全员曾跟我吐槽:“我天天在现场盯着,看到违章就说,结果员工见了我就躲,有的甚至故意跟我‘捉迷藏’——我一转身,该咋干还咋干。” 这就是对立思维的后遗症:员工把安全管理当成“找茬”,管理者把员工当成“风险源”,最后规则成了摆设,隐患悄悄滋生。 其实,安全事故面前,从来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别。机器不会因为你是领导就手下留情,化学品也不会因为你是员工就降低毒性。一旦出事,影响的是整个团队的安危、整个企业的生存。从这个角度看,大家的目标明明是一致的——都想平平安安上班,安安稳稳回家。 二.好的安全管理,是“搭台子”而不是“划界限” 在一家做精密制造的企业参观时,我看到过一个很暖的细节:车间墙上除了“操作规程”,还有一块“安全金点子”展板,上面贴满了员工手写的建议——“建议给重型货架装个防倾倒报警器”“这个工序的防护手套太笨重,换种材质更灵活”……每条建议下面都有回复,写着“已采纳,下周落实”“正在评估,感谢提议”。 负责人说,以前他们也靠“罚”来管安全,效果很差。后来改了思路:让员工参与进来,毕竟他们最清楚岗位上的风险点。现在,每个班组都有“安全观察员”,不是领导指定的,是大家轮流当,发现问题随时提,管理层牵头解决。久而久之,员工不再觉得“安全是领导的事”,反而会主动说:“这是咱自己的车间,得自己护着。” 这就是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者不是“监工”,而是“搭台子的人”——搭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参与的平台。比如: 1.新员工培训时,不只是念规程,而是让老员工分享“我当年踩过的坑”; 2.开安全会时,少点“批评通报”,多点“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3.发现隐患时,不先问“谁的责任”,而是先想“怎么改能让大家更安全”。 三.从“要我安全”到“我们安全”,差的是这一点 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建筑工地有个惯例,每天开工前,班组长会让大家围一圈,说句“今天也平平安安的”。有次新来的安全员觉得这是“形式主义”,想换成“安全须知宣读”,结果工人集体反对:“那句‘平平安安’,比啥规定都管用。” 为什么?因为这句话里没有“管理”,只有“共情”。它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我们是一起的,你的安全,也是我的牵挂。 安全管理最忌讳的,就是把“人”变成“条款里的符号”。你可以规定“必须戴安全帽”,但更该想想“怎么让安全帽戴着不闷热”;你可以要求“禁止违章操作”,但更该问问“是不是规程太复杂,员工才想走捷径”。 说到底,安全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管理,让每个人都能被好好保护”。管理者的职责,是把这种“保护”变成可落地的规则、可触及的工具、可感知的温度;而每个员工的参与,是让这种“保护”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制度变成习惯。 就像老话说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安全这道防线,从来不是靠某一方“管”出来的,而是靠所有人“一起扛”出来的。当管理者放下“对立心”,当被管理者收起“抵触感”,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安全才会真正成为企业最稳的底色。

0 阅读:0
雪巧的职场

雪巧的职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