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给周总理洗衣服时,突然脸色大变,怒气冲

底层史观吖 2025-08-19 09:08:52

19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给周总理洗衣服时,突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的去找丈夫:给我笔钱,我要给周总理买三件新衣服!

早年间,国家刚成立,百废待兴,周恩来作为总理,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却从来不讲究个人享受。出国访问的时候,总带个旧皮箱,里面装的不是什么金银宝贝,而是几件换洗衣服、一床薄棉被,外加些洗漱用品。那棉被绿布面,白布里,夹着不厚的棉絮,他说酒店的被子太软,不习惯,也不愿给人家添麻烦。箱子还得警卫严加看管,为什么呢?就怕别人瞅见那些衣服太破,补丁摞补丁的,袜子磨出洞,内衣裤薄得透光。要是传出去,说不定惹来闲话,影响国家形象。可周总理自己倒觉得无所谓,他总说,省下来的资源,能帮到更多需要的地方,比如支援其他发展中国家搞建设。这箱子跟了他好些年,从莫斯科到阿尔及尔,到处跑,国外服务员好奇得不行,有人猜是机密文件,有人想是援助钱款,每次中国给穷国帮忙时,他们还指着箱子问,是不是钱锁里面了?工作人员就笑笑,不吭声,搞得更神秘了。

周总理的节俭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从建国初期就那样。一件睡衣穿了好多年,棉绒磨光了,尤其是后背,因为他爱靠床头批文件,磨得薄如纸,从小洞变大窟窿。工作人员补了又补,整个后背换掉后,还得继续补。到1976年他病重时,还嘱咐销毁住院衣物,怕传染别人。结果侄女周秉德求邓颖超,才留下一件补了204块补丁的睡衣,里面用旧口罩纱、破毛巾啥的拼,层层叠叠,数都数不清。袜子也一样,三双到处是补丁,走路多,脚掌磨损快,警卫每周得缝补,时间长了,他们针线活儿都练出来了。后来国内出尼龙袜,耐磨,他立马换上,就因为省线钱。毛巾用到透光,从中间剪开,缝两头继续用;擦脚巾拼废弃纱布,他说吸水还更好。内衣裤最保密,出访不送酒店洗衣房,一怕洗衣机搅碎,二怕拍照生事,全由使馆女同志手洗。1964年访马里,大使夫人赖亚力洗时,看到那些千疮百孔的衣服,眼泪直掉,说不出话来。

他对外形象却总是整洁得体,中山装烫得笔挺,皮鞋锃亮,头发一丝不乱,每天刮胡子。他说,衣着整齐是对人的尊重,就算在家也不解衣扣。开国大典定礼服,拒进口料,坚持国产:上海法兰绒、青粗呢做正装,蓝咔叽春秋,灰布夏衣,白棉布衬衣内裤。手表也国产,早年中央配瑞士劳力士,他感慨啥时戴上自家货。上海出表后,自费买块120元的上海牌,为国货打广告,从此戴着出席外交场合。日常几套中山装修补,一双皮凉鞋从1954穿到1976,只换底。27年总理生涯,新衣没几件,衬衣领口袖口保持干净,里面补丁密布。出访时,随行人员受影响,从不乱花外汇购物,大家开玩笑叫“免费旅行”。60年代初到70年代,十年没添新衣,直到1971年接待基辛格、尼克松,才做一套法兰绒中山装,也是他最后穿的,边缘磨毛了。

1963年,周恩来率团访亚非欧14国,到埃及那会儿,已是行程中段。埃及是重要一站,那时中埃关系正热络,他下榻开罗国宾馆。按惯例,换洗衣服取到大使馆清洗。中国驻埃及大使陈家康,夫人徐克立负责手洗那些衣物。她打开包裹,看到衬衣破旧不堪,补丁层层,布料薄得像纸,有些地方裂口新开。徐克立脸色变了,气冲冲去找丈夫陈家康,要钱买三件新衣服。陈家康给了钱,她去市场挑了三件耐用、朴素的衬衣,带回酒店塞给警卫成元功,说备用,不穿就退。周恩来知道后,婉拒了,说自己还有衣服穿。三件新衣没动,原封退回。

这故事有内涵,周总理不是光说不练,他用行动告诉大家,领导干部得带头艰苦朴素。国家那时物资紧缺,他省下的一针一线,都能用到大事上。埃及访问是1963年12月,那年他访14国,行程长,衣服自然磨损多。徐克立看到那些衬衣,反应强烈,要买三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真心疼他。作为大使夫人,她懂外交礼仪,但更懂人情。陈家康给钱,也支持她。周恩来拒收,不是不领情,而是坚持原则。事后,有人问他是不是太过,他笑笑说,习惯了。这样的小事,折射出大道理:节俭不是穷酸,而是责任。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