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秋是这次亚洲杯在王俊杰之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球员——也实在是我之前不咋看CBA,孤陋寡闻了。
他是男篮过去少有的,不作为“塔”,而是作为“墙”存在的球员:
他不需要在低位背身或高位持球才能发挥作用,也不需要主导和决策一次进攻,决定队友的走位、阵型和传导,这是“塔”的作用,是全场的高点和指引,需要以轴心的形式影响进攻;
在我看到的比赛里,他参与进攻的方式更多是掩护,以及后续的走位、接应和调整后终结,这是很现代化的内线生态,可以在后卫持球主导进攻时,既提供掩护质量帮助启动摆脱,又能在后续提供伴随式的出球选项,让一次进攻真正从“后卫决定”或“中锋决定”的框架下走出来,变成双方都能互相解绑、动态配合、伺机进攻的双人博弈。
这得益于他的移动能力,射程范围,掩护及走位仪式,以及终结手感,是对后卫很友好的一类现代化内线——我们直接说吃饼终结点未尝不可,但我会认为他掩护后的走位和处理比纯吃饼的内容要更多一些。
姚明易建联当然是更强的站定攻击手,周琦在进攻的参与上会更被动和更简单,杨瀚森自然是另一种生态,胡金秋这种不挤占什么甜点区,又有一定走位和射程的掩护墙,应该可以跟前面几种球员融洽共存,在高低位和掩护过程中都提供终结高点的威胁,当然,防守是否能在国际赛场,像澳大利亚这种很能推快攻和攻框的对手面前,是不是会成为痛点,就得打过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