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省略中国?联合国要“搬家”,最新迁址决定,古特雷斯正式敲定,惊动了国际?[凝视] 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老旧问题确实存在已久,近期因财政紧张,联合国关闭了部分入口,削减了运营成本,这让“搬迁”话题再次浮出水面。不过,我们需要澄清一些关键事实。 今年7月,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确实向联合国提交了承办提案,主要强调东京的治安优势、基础设施完善和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 这份提案突出了羽田机场的高吞吐量、东京地铁的准点率,以及日元贬值带来的成本优势,但这更像是一次地方政府的主动营销,而非联合国官方的搬迁计划。 联合国官方多次明确表示,从未正式讨论过总部搬迁问题,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联合国正在考虑将部分职能分散到现有的办事处,特别是内罗毕办事处。内罗毕的办公成本仅为纽约的35%,且已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的基础设施。 美国拖欠会费确实是个严重问题,美国欠缴约28亿美元,占全球欠款的很大比例。但美国通过缴纳最低限额来保持投票权,这是规则范围内的操作,虽然让联合国财政紧张,但并未导致“瘫痪”。 关于中国“被省略”的说法需要澄清,中国从未正式提出承办联合国总部的申请,也不存在所谓的“候选名单”竞争。网络上流传的“联合国迁至西安”早已被辟谣。中国外交部的表态一直是,任何搬迁都需要成员国协商决定。 日本的提案动机确实值得分析,作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贡献国,日本长期寻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办总部可能被视为提升国际地位的途径。但现实障碍重重:联合国总部搬迁需要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美国手握否决权几乎不可能同意。 历史上,瑞士、加拿大等国都曾表达过承办意愿,但都因美国反对而搁浅,纽约总部的用地是洛克菲勒家族以1美元象征性租金提供的,这种优惠条件很难复制。新建总部的成本可能超过100亿美元,员工搬迁安置费用更是天文数字。 更现实的发展方向是职能分散,联合国已经在日内瓦、维也纳、内罗毕等地设有重要办事处,随着全球治理需求的多样化,这种分散布局可能更符合实际需要。内罗毕办事处的扩容已经在进行中,这被视为应对财政压力的务实选择。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不太可能放弃对联合国的地理影响力,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美国在联合国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使得总部搬迁的可能性极小。即便真的搬迁,也可能选择对美国影响力威胁较小的地点。 日本的提案更像是一次试探性的公关行动,通过地方政府的名义提出,既避免了直接挑战美国,又测试了国际社会的反应。但考虑到日美同盟关系,即便成功,也不会根本改变联合国的权力结构。 韩国等亚洲国家对日本承办的反对声音也不容忽视,历史问题仍然是日本在国际社会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障碍。这些国家认为,有争议历史的国家不适合承担和平机构的总部职能。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策略相当务实,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各种多边合作,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扩大在联合国体系中的影响力,而不是纠结于总部地点的象征意义。这种做法可能比争夺总部更有实际效果。 联合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可能是数字化和分散化,随着视频会议技术的成熟,物理总部的重要性在下降。多地办公、灵活运营可能是更适合21世纪的模式。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更好地服务全球各地的需求。 说到底,这场“搬家”讨论反映的是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和各国对全球治理话语权的争夺,美国的相对影响力在下降,新兴国家的话语权在上升,这种结构性变化比总部在哪里更值得关注。 你觉得联合国总部真的需要搬迁吗?如果要选新地点,应该优先考虑哪些因素?是地理位置的中立性、运营成本的经济性,还是所在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数字化时代,物理总部的意义是不是在减弱?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信源: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的“两山”理念改变世界 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以色列立即停止推进“E1区”定居点计划 央视新闻
德国外长跑到东京给中国下“通牒”,甩下三条不准禁令,日本更是摇旗呐喊配合施压。中
【1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