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重庆4岁半男孩冉冉与1岁妹妹在客厅玩耍时跑进主卧,房门意外反锁。父母尝试开门近10分钟未果,冉冉隔着门喊:“爸爸,我从窗子翻出去就能出去了!”爸爸心里一惊:自家那可是22楼啊!他拼命喊孩子不要去,可是为时已晚。
【信源】观察者网
重庆,一栋22层高的住宅楼。一扇紧闭的卧室门,隔开了两个世界。
门外,邓父的撞门声一声声沉重下来,像泄了气的风箱,满是撑不住的绝望;门内,四岁半的冉冉却用那孩童特有的、清澈又懵懂的语调念叨着:“爸爸,我从窗户爬出去就能到外面啦!””
悲剧的酿成,有时快到让人反应不过来。
事发那天下午,邓先生的妻子去上班,他一个人在家带着四岁半的儿子和一岁的女儿。客厅里放着动画片,兄妹俩在沙发边玩耍,一切都和往常没什么两样。孩童们的追逐嬉闹声在屋里回荡,冉冉咯咯地笑着,一阵风似的扎进主卧。
妹妹的小脚步声紧追不舍,他漫不经心地往回一带门,只听 “咔嗒” 一声轻响,那扇门竟自作主张地锁上了,谁也没料到会这样。
一个无心的动作,把这个家切成了两个空间,也开启了一场要命的倒计时。
起初,邓先生还算镇定。他试着拧把手,拍门,隔着门教儿子怎么打开反锁钮。可四岁半的孩子哪里懂这些。
近十分钟过去,门锁纹丝不动,门内女儿的哭声也越来越响。父亲的心跳,随着每一次失败的尝试,也越来越沉。
怎么办?他能想到的最靠谱的办法,就是打电话给开锁公司。
与此同时,门内的冉冉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爸爸妈妈都在门外,那么焦急,可门就是打不开。在他小小的世界里,逻辑简单直接:既然门走不通,那房间里还有另一个“出口”——窗户。
就在这时,他朝着门外扬声一呼,那话语刚落,便如惊雷般炸在父亲耳畔,直教他浑身血液仿佛瞬间凝固,魂魄都似要从躯壳里挣脱出去。
22楼,近70米的高空,那扇窗外不是什么自由坦途,而是深渊。邓先生疯了一样冲着门内嘶吼,命令儿子离窗户远一点。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屏幕上跳动的,正是他苦苦等来的开锁公司的号码。
接,还是不接?
这是一个再残酷不过的选择。一边是可能正爬向窗台的儿子,需要他用声音喝止;另一边是能打开这扇门的唯一希望,需要他用几分钟时间去沟通位置和情况。
他选择了接听。或许在他看来,这是唯一的出路。然而,电话沟通只花了几分钟,门内的世界却彻底安静了。
邓先生指尖从听筒上挪开的瞬间,便拼尽全力喊起儿子的名字。可那声音像是被无形的黑洞吞噬了,周遭只剩下能扼住呼吸的死寂,连一丝回音都不肯施舍。
没多久,开锁师傅赶到,门被撬开。邓先生冲进房间,里面空无一人,只有那扇大开的窗户,冷风正灌进来。他瞬间血色尽失,疯了一样冲下楼。
在楼下的绿化带里,他看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儿子。
救护车的鸣笛撕裂了小区的宁静。尽管冉冉从鬼门关被硬生生拉了回来,可她的身体早已千疮百孔 —— 断骨遍布四肢,脏腑也遭重创,那悬在头顶的死亡阴影,始终未曾散去。看着病床上插满管子的孩子,这对夫妻的眼泪早已流干。
更残忍的是,这个家庭曾经就失去过一个孩子,冉冉兄妹俩是他们加倍呵护的宝贝。谁知,悲剧再一次砸向了这个家。
这事在网络上迅速掀起波澜,除了满屏的痛惜与深思,斥责的声音也跟着冒了出来:“那种时候哪能去接电话啊?”第一时间就该把门砸开啊!”
这话说得轻巧,却也戳中了大众对儿童安全最深的焦虑。一户人家的不幸遭遇,化作一声沉重的警鸣,狠狠叩击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它在提醒所有高层住户,检查门锁、安装窗户防护网有多重要;它也在拷问每一个父母,我们到底有没有教会孩子,高处有多危险,被困时除了“自救”,更重要的是等待。
可反过来想,砸门真的比等专业开锁更快吗?
在一个父亲极度的慌乱和无助中,一个被他视为“理性”和“希望”的电话,却最终成了隔断父子俩的屏障。这其中的讽刺,足以压垮任何人。
如今,小冉冉还在ICU里与死神搏斗。而那个悬在半空的问题,也拷问着屏幕前的每一个人:
如果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门内是随时可能走向窗户的孩子,手里是唯一能提供救援的电话,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