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为了阻止他回国,更是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印度甚

月鹿简科 2025-08-19 17:24:25

美国慌了!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为了阻止他回国,更是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信源】颠覆历史!这名中国博士宣布,建筑物变发电站!——2018-01-17 14:10·光明网

2017年,美国新泽西。华裔科学家潘锦功的实验室里诞生了一块能发电的玻璃,它的光电转换效率,把当时全球所有同类技术都甩在了身后。消息一出,整个科技界都坐不住了。

美国大公司们蜂拥而至,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诱人:数千万美元的合同,全家绿卡,外加承诺终身顶级的科研经费。一群人正编织一张由利益与资源交织的金色罗网,一心要将潘锦功及其足以改写行业格局的技术彻底禁锢,让它们永无外流的可能。

谁知几年后,这位本该在美国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却在中国陷入了绝境。公司账户被封,银行天天催债,媒体把他写成“科幻骗子”,工商部门甚至怀疑他在搞非法传销。

从技术顶峰到舆论谷底,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故事得从一个四川男孩说起。潘锦功从小就爱摆弄化学实验,这份热爱一路把他送进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年,他踏上了跨洋求学之路,目的地是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的博士课堂。

在众多研究方向中,他偏偏选中了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这一领域 —— 彼时它既不被大众熟知,却已站在技术探索的前沿,而他就此潜心钻研,一头扎了进去。几年埋头苦干下来,到2017年,那块震惊世界的“发电玻璃”问世了。

这东西不只能高效发电,还能直接当建筑幕墙用,理论上能把每一栋摩天大楼都变成一座绿色的“城市发电站”。

技术的巨大潜力,立刻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一场围绕人才和技术的暗战随之打响。一侧,是商家怀揣沉甸甸的金钱百般引诱;另一侧,美国当局则频频找由头束缚他的行动,层层加码施加压力,言谈之间无不在逼迫他舍弃中国国籍。就连印度也跑来凑热闹,想用一笔巨款换走核心机密。

面对这些威逼利诱,潘锦功心里很清楚,他只有一个念头:“这技术,我得带回中国。我不想让中国永远用别人的能源技术。”

为了回家,潘锦功冒着风险,秘密联系上了中国驻美大使馆。国家的力量介入后,一条回家的路渐渐清晰起来。使馆成立了专案小组,计划周密。

2018年初,潘锦功借着参加一场学术会议的机会,在使馆人员的接应下,暂时甩开了监控,悄悄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当飞机的引擎发出轰鸣,机身缓缓升入云端,他那根紧绷了数月的神经,才如被松开的弓弦般,终于有了一丝松弛的弧度。他以为自己赢了这场“破壁之战”,却没料到,一场更残酷的考验才刚开始。

回到成都,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潘锦功迅速创立公司,准备大干一场。却没人预料到,那足以致命的一击,竟源自内里。

公司一位高管,卷走了高达7000万的创业资金,这笔钱几乎是公司的全部家当。消息一出,银行立刻翻脸,抽贷、查封账户,企业瞬间被推到悬崖边上。

舆论的风向也变得极快。昨天还是载誉归来的英雄,今天就成了媒体笔下的“骗子”。他的技术被嘲讽为不切实际的“科幻玻璃”,就连工商局也找上门来,怀疑他的商业模式是传销。

这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不过,潘锦功没跑,也没放弃。他一个人扛下了所有债务和质疑,过着近乎苦行僧的生活,住着租来的房子,用着一部老掉牙的旧手机,硬是没让项目散掉。

他的坚韧终于等来了转机。就在公司快要倒闭的时候,国家再次伸出了援手。国家发改委将他的项目直接列为重大工程,并批准了1.59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

这笔钱不只是救命稻草,更是国家信誉的背书。靠着这口气,潘锦功的团队挺了过来,并且在渡过难关后,成功下线了中国第一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光电转换效率再次领先世界。

紧接着,世界首条百兆瓦级别的“发电玻璃”生产线也正式投产,一举打破了美国在该领域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垄断,还把生产成本降低了40%。

如今,潘锦功的“发电玻璃”早已不是科幻。从繁华赛事场馆到重要国际论坛会场,从青春洋溢的大运村到寒风凛冽的高原哨所 —— 北京冬奥赛场、博鳌论坛主场、成都大运场馆,乃至喀喇昆仑边防的值守点,都在借助这种玻璃获取绿色能量。

他的团队手握34项核心专利,参与制定了42项国内外行业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评价说:“他让中国从建材玻璃大国变成了电子玻璃强国。”

潘锦功自己却还是那个朴素的梦想:“就想让普通人住进能发电的房子,白天发电,晚上用电,不花一分钱。”

除了搞科研,他也常常走进大学,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科技报国这条路该怎么走。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