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8-19 21:43:28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1971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那时候,中国科技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高精尖领域,和国外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激光陀螺这玩意儿,当时在国际上是个新鲜货,主要用于导航,能让飞机、导弹精准定位,不用依赖外部信号。美国已经研究了好几年,但对中国封锁得严严实实。钱学森作为中国科技界的顶梁柱,自然不甘心。他通过各种渠道,费尽心思弄到了一些激光陀螺的相关资料。虽然不多,但总算是个突破。这些资料被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希望能点燃国内研究的火苗。 资料到了国防科大,可情况却不乐观。很多人一看那几页纸就懵了,上面的公式和英文术语让人头晕眼花。当时国内连基本的实验设备都没有,更别说懂这技术的人了。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东西太难,搞不下来,干脆敬而远之。但就在这时候,高伯龙站了出来。 高伯龙是国防科大的老师,物理学功底很扎实。他拿到资料后,没被吓退,反而觉得这是个机会。他知道激光陀螺对国防的重要性,也明白这技术的潜力。虽然国内条件差,但他觉得只要肯钻研,总能找到路。于是,他下定决心,带着一帮人开始干。 刚开始,困难多得数不过来。激光陀螺的核心是个光学系统,要求精度高得吓人。国内那会儿连像样的激光器都没有,更别提制造和测试的设备了。高伯龙没退缩,他带着团队从头学起,先弄懂原理,再想办法解决技术难题。比如“离子噪音”,这是激光陀螺研发中的拦路虎,很多人都被卡在这儿。可高伯龙凭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只用了一周就找出了解决办法。这让大家信心大增,觉得这事儿没准真能成。 接下来就是造样机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激光陀螺的每个零件都得精益求精,稍微有点偏差就全废了。团队没日没夜地干,夏天实验室热得像蒸笼,冬天又冷得手脚发麻。可高伯龙从不抱怨,他带头加班加点,经常忙到凌晨。为了省时间,他们就在实验室啃干粮,一边吃一边讨论。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样机终于出来了。虽然性能还不稳定,但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进步,证明了中国也能玩得转这技术。 不过,研发路上从来不缺波折。1984年,美国突然宣布放弃四频差动技术,转而研究二频技术。这消息传到国内,有人慌了,觉得美国都不要的东西,咱还费劲研究干啥,赶紧跟着美国走得了。可高伯龙不这么想。他仔细研究后发现,美国放弃四频是因为他们的方案有缺陷,而中国的四频路线其实是可行的。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判断,继续带着团队往前冲。 这时候,又一个难题冒出来了——光学薄膜。这东西是激光陀螺的关键部件,制造难度极高。当时国内压根儿没这技术,连检测设备都没有。高伯龙没被难住,他带着人自力更生,用废旧材料拼凑出一台检测仪,甚至把实验室的桌椅都拆了当原料。凭着这股韧劲,他们硬是做出了合格的薄膜。 到了1993年,样机鉴定的时候又出了岔子,差点功亏一篑。可高伯龙没放弃,他带着团队重新设计,反复调整,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让新样机通过了鉴定。不仅如此,他们还顺带搞出了一台顶尖的激光器,性能超过国际水平,直接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1995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四频差动激光陀螺正式亮相,性能全面碾压当时的世界标准。从此,中国在导航领域有了自己的杀手锏,飞机、舰船、导弹都装上了国产激光陀螺,国防实力蹭蹭往上涨。高伯龙也成了这段历史的功臣,被称为中国激光陀螺的奠基人。他晚年依然没闲着,一直在科研一线奋斗,直到2017年因病去世,享年89岁。 回过头看,高伯龙的成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硬本事和不服输的劲头。他用行动证明,只要有心,啥难关都能闯过去。他的故事,不光是科技史上的传奇,也是咱们普通人能感受到的拼搏精神。

0 阅读:94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