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高看了洪秀柱,她与朱立伦,马英久,芦秀燕,籁清德都是一路货色,独台务实工作者,双面人作派,她们不会支持郑丽文这样的统派人士,还会挖坑使绊,不让郑丽文上位的,不信等着瞧,看她们做的事就知道了。 洪秀柱早年虽提出“一中同表”,但2016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因主张明确统一被党内“换柱”,2017年卸任国民党主席后,她力推的“和平协议”内容被吴敦义全数删除,这表明她的统派主张在国民党内根本站不住脚。 洪秀柱看似强硬,实则在关键节点上从未真正突破国民党“不统、不独、不武”的框架,她的言行更多是为了争取深蓝选票,实际行动却处处受限于党内独台势力。 朱立伦作为国民党主席,2015年上任时宣称要延续两岸和平路线,但2020年选举中,他主导的国民党两岸政策仍停留在“九二共识”的模糊表述上,既不深化统一内涵,也不推动实质交流。 他在党内打压统派的手段更为隐蔽,比如2020年国民党初选时,虽然张亚中以深蓝立场参选,但朱立伦通过资源分配和舆论引导,最终让韩国瑜获得提名,将统派声音边缘化,这种操作看似民主,实则是通过程序正义掩盖路线排斥,让真正主张统一的力量无法进入核心决策层。 马英九执政时期虽推动两岸直航和ECFA签署,但他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本质是维持现状。 卸任后,他虽多次呼吁两岸对话,却始终回避统一议题,2024年在泰国演讲时仍强调“两岸问题应由两岸人民决定”,却绝口不提统一时间表和路径,这种“只谈交流不谈统一” 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为“独台”争取生存空间。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任内放任“台独”史观渗透教育体系,导致台湾年轻人对中国认同持续下降,这与其卸任后“亡羊补牢”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 芦秀燕作为台中市长,2019年访问香港时大谈“九二共识”是两岸稳定的前提,但其任内推动的两岸交流仅限于农产品外销等经济层面,从未涉及政治或文化领域。 她与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签署的合作协议,本质上是为了政绩而进行的商业合作,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无关,这种“经济热、政治冷”的策略,正是独台势力惯用的手法——用经贸往来掩盖政治立场,既讨好大陆市场,又不触碰“台独”底线。 反观郑丽文,这位从民进党转投国民党的统派干将,2005年加入国民党后始终被边缘化。2012年参选台中市“立委”失利,2020年才以不分区第五名进入“立法院”,党内资源分配明显向亲美亲台势力倾斜。 她在“立法院”提出的多项涉及两岸交流的提案,如成立台铁事故调阅委员会、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等,都因国民党党团配合民进党“杯葛”而无法通过。 更讽刺的是,2023年“再生医疗法”争议中,郑丽文力主严格审查保障民众权益,却被国民党高层要求配合民进党通过草案,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行为,彻底暴露了国民党打压统派的真实面目。 这些政治人物的双面人作派,在郑丽文的晋升之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2017年参选台北市长时,国民党既不提供资金支持,也不给予舆论声援,最终铩羽而归。 可是朱立伦、马英九等人,他们在党内占据高位,却从未真正为统派人士站台。这种系统性打压,让郑丽文这样的统派精英在国民党内难有出头之日,只能在边缘位置发声。 在台湾政治的棋盘上,洪秀柱的“统派”标签不过是选举工具,朱立伦的“九二共识”是利益权衡,马英九的“和平愿景”是政治话术,芦秀燕的“交流合作”是政绩工程,他们与赖清德的区别,只是“显性台独”与“隐性独台”的不同,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台湾“事实独立”的现状。 而郑丽文这样的统派人士,在这种生态下注定成为牺牲品,他们的主张被稀释,他们的努力被消解,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给台湾政治披上一层“多元”的外衣。这种现象背后,是台湾政治精英对权力的贪恋和对民意的背叛,他们用各种话术包装“独台”路线,却让真正希望两岸统一的声音在体制内无处容身。
大家高看了洪秀柱,她与朱立伦,马英久,芦秀燕,籁清德都是一路货色,独台务实工作者
漫聊小知识
2025-08-20 11:04: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