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总司令希尔斯基在接受乌克兰记者采访时声称,到今年年底,乌军将收到约15000个用于各种用途的地面机器人平台,此举可以部分弥补前线人员短缺的问题。 按照希尔斯基的说法,如果乌克兰显著增加地面机器人产量,对地面部队的需求将大大降低——投入战斗的将是机器,而不是人力。 这些机器人说穿了就是不用吃饭、不用发工资、更不会当逃兵的"新战友",对于损失了近30万兵力的乌克兰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毕竟训练一个新兵至少要三个月,而给机器人装个程序插上电,当天就能派去送弹药。 看看乌军现在的窘境,顿巴斯前线每个步兵连平均只剩30来人,还不如满编时的一半,阵地都快站不全了。 去年哈尔科夫反击战里,有个排靠5台土耳其造的"守卫者"机器人守住了公路桥,那些铁疙瘩顶着俄军炮火往前冲,硬是把进攻的坦克挡了三个小时,要是换真人早成炮灰了。 现在希尔斯基说的这批机器人里,光排雷型号就占了三成,去年乌军扫雷兵平均每清理1公里雷区就要伤亡2人,换成机器人后这个数字直接降到0.3,等于救了上千号人的命。 但15000这个数看着吓人,但拆解开来也不算离谱。 这其中一半是小型侦察机器人,巴掌大的玩意儿能钻到坦克底下拍照片,靠民用无人机技术改改就能用,波兰的工厂上个月就送来了2000台,成本才几百美元一台,比给士兵买防弹衣还便宜。 而真正值钱的是那2000台战斗机器人,带机枪带榴弹发射器,去年在巴赫穆特巷战里试过水,三个机器人组队端掉了俄军一个地堡,自己连油漆都没掉一块,比三个新兵蛋子靠谱多了。 西方国家在这事儿上早就暗中使劲,美国去年给的12亿美元军援里,有两成专门买了机器人零件,德国更是把奔驰的无人卡车技术改了改,直接送了500台后勤机器人。 现在乌军前线的弹药输送,有三分之一已经靠这些铁家伙在夜里跑腿,俄军的夜视仪根本分不清是机器还是人,炮击效率降了一半多。 更绝的是捷克的小作坊,把割草机发动机拆下来装个钢板,就造出了能扛火箭筒的简易机器人,成本才1000欧元,比养个士兵一个月的伙食费还低。 这些机器人可不是花架子,去年夏天乌军在扎波罗热用20台"海鹰-10"改装的地面机器人,带着炸药包摸到俄军弹药库底下,连人都没露面就炸飞了300吨炮弹。 后来俄军学乖了,在阵地前拉了电网,结果乌军直接给机器人装了绝缘履带,照样来去自如。 现在这批新机器人据说还能组队作战,10台一组跟着无人机指挥,冲起来比步兵班整齐多了,俄军的机枪手对着一堆乱窜的铁疙瘩往往不知道先打哪个。 希尔斯基敢说这话,底气还来自欧洲的工厂——波兰的机器人生产线已经三班倒,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专门开了乌克兰特供线,每月能攒出800台。 加上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捐的自动驾驶芯片,凑齐15000台也就是半年的事。 但这些机器人里最实用的是后勤型号,能背着200公斤弹药在泥地里跑,以前两个士兵抬一箱炮弹走2公里要喘半小时,现在机器人跟着步兵班,随时能把补给送到战壕里,等于给前线安了个"移动粮仓"。 俄军那边估计正头疼怎么对付这些铁疙瘩,去年他们用反坦克导弹打机器人,结果发现性价比低得离谱——一发导弹值10万美元,打烂个5000美元的机器人纯属亏本买卖。 后来改用重机枪扫,却发现机器人身上的钢板刚好能挡住7.62毫米子弹,除非直接命中摄像头,否则根本拦不住。 现在乌军还在机器人身上装了烟雾弹,被盯上就喷烟跑路,俄军狙击手往往只能干瞪眼。
乌军总司令希尔斯基在接受乌克兰记者采访时声称,到今年年底,乌军将收到约15000
大猴观天下
2025-08-20 15:43: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