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穷人季嗣廉中了彩票,他迫不及待地休了不生孩子的妻子,这位妻子当时已经身怀有孕,她生下的儿子家喻户晓。 1910年,在山东聊城清河县,农民季嗣廉攥着一张刚买的水厂彩票。 他家穷的响叮当,吃了上顿没下顿。 然而,买彩票这钱还是他刚从叔父遗产中分得七十五块大洋。 这七十五块大洋,在当时足以让他家吃喝好几年。 然而,他并未购置田产或修缮土坯房,而是鬼使神差地把自己的身家押在了彩票上。 巧了,这命运之神竟荒谬地眷顾了这个赌徒。 头奖! 消息传来,季嗣廉狂喜得甚至有点害怕。 而季嗣廉的人生,是清末民初无数挣扎于贫困线下的农民缩影。 祖辈务农,家徒四壁,土坯房内家当没几件。 早年,他曾与兄弟试图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但是这兄弟俩实在是太懒了,并且不学无术,才私塾先生拒之门外。 1905年,在家徒四壁的窘境和到了年龄的时候中,他迎娶了清河县有名的贤淑女子赵氏。 赵氏低嫁于他,操持家务,任劳任怨。 然而,婚后数年无子,季嗣廉一直记恨着。 他日渐嫌弃妻子,动辄恶语相向,甚至难听的斥责为“不会下蛋的母鸡”。 1910年,生计尤为艰难,家中甚至喝不上碗米粥。 有友人来访,季嗣廉窘迫到需向邻居借碗盏待客,连待客的米粮也靠乡邻东拼西凑接济。 叔父去世后,他才侥幸分得七十五块大洋遗产。 这七十五块大洋,却瞬间激起了他心中的贪婪与对“人上人”生活的无限渴望。 等他得知自己是头奖,他沉浸在一夜暴富的狂喜中。 手握横财的季嗣廉,视糟糠之妻赵氏为累赘。 回到家中,就迫不及待地写下休书,全然不顾夫妻情分,更不知妻子腹中已有了他的骨血。 赵氏被休回娘家,心如刀绞,生活陷入绝境。 娘家亦不宽裕,她只能靠替人缝补浆洗,换取微薄铜钱艰难度日。 数月后,她诞下一名男婴,这便是季羡林。 生活的重担如山压来,但看着怀中幼子,赵氏深知,唯有知识能斩断世代贫困的锁链。 从此,她节衣缩食,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攒,连件像样的衣裳也舍不得添置。 砸锅卖铁也要供儿子读书! 这份源自母性的坚韧与远见,成为季羡林童年最温暖的庇护和最强大的动力。 反观季嗣廉,休妻后迅速在聊城购置豪宅,迎娶新人,过上了奢靡生活。 他挥金如土,对前来攀附的“亲友”慷慨解囊,千金散尽,却毫无理财观念与长远打算。 坐吃山空,财富很快用尽,只得豪宅变卖。 此后,与娇妻离心,最终竟沦落到靠典卖家具度日。 晚景过得凄凉,在贫病交加中离世,而他的发妻赵氏和亲生儿子季羡林,至死也未能相见。 在母亲赵氏含辛茹苦的抚育下,季羡林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颖与勤奋。 他深知母亲不易,读书异常刻苦。 赵氏用血汗钱为他买下的第一本书《春秋》,点燃了他求知的熊熊火焰。 1930年,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飞入这个贫寒之家,成为轰动乡里的盛事。 而季羡林并未止步,在清华园里,他自学掌握了英语、德语。 毕业后,他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潜心钻研艰深的古代语言学、佛学,精通梵文、巴利文乃至吐火罗文,最终成为享誉国际的东方学泰斗、国学大师。 他翻译了大量经典著作,学术成就斐然。 然而,辉煌成就的背后,是童年父爱的永恒缺失。 对于生父季嗣廉,季羡林在成年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绝口不提。 直到晚年,历经世事沧桑,季羡林才在回望中,选择了理解与宽恕。 他或许意识到,父亲季嗣廉本身也是那个动荡年代、贫困环境与人性弱点的悲剧产物。 这份迟来的原谅,并非对父亲行为的认同,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对复杂人性的一种和解,也是对自己内心伤痕的最终抚慰。 1910年那张改变季家命运的彩票,季嗣廉手握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却选择了放纵与背叛,最终在挥霍中重返赤贫,晚景凄凉,亲情离散。 而被他无情抛弃的赵氏,在苦难中为儿子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季羡林的成功,是母性光辉与个人奋斗共同铸就的奇迹,是对生父不负责任行为最有力的回应。 季嗣廉父子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构成了一幅关于选择、责任与救赎的沉重画卷。 真正的财富,从来不是天降横财,而是根植于内心的善良、坚韧与对知识的敬畏。 主要信源:(北京市人民政府——19封季羡林家书入藏家书博物馆)(季羡林的感情世界:死生契阔 情深难了——中新网 )
民国时期,穷人季嗣廉中了彩票,他迫不及待地休了不生孩子的妻子,这位妻子当时已经身
万物聊综合
2025-08-20 16:13:08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