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

月鹿简科 2025-08-20 16:28:19

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

【信源】1、中国没被“围攻”,他们很意外 纵览 2024-04-25 2、舆论围攻,中国正在遭遇什么? 北晚在线 2020-04-23

俄罗斯媒体曾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看法:若中国卷入战事,届时恐怕会有不少国家站出来与之对峙,切莫觉得手握航母与导弹,便能安枕无虞。”

这话听着有点刺耳,像是在提醒一个刚拿到新拳套的选手,擂台下的世界远比规则要复杂。它也提出了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一个大国的安全感,到底来自哪里?是那些在海上游弋的钢铁巨兽和呼啸升空的国之利器,还是某种雷达看不见、却更坚韧的力量?

答案的一部分,当然是看得见的“硬件”。这才是支撑起威慑力最稳固的根基。曾几何时,航母对中国而言还是个遥远的传说。而现在,从“辽宁舰”反复演练形成体系战力,再到装备电磁弹射技术的“福建舰”下水,中国海军的力量早已今非昔比。

航母编队提升的不仅是技术参数,更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效能,能让舰载机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效率投入战斗。与此同时,中国的战略打击力量,尤其是那些精准的导弹和强大的火箭军,构成了另一道防线。

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确保在最坏的情况下,有能力精确瘫痪对手的军事要害,并且让任何想来“拉偏架”的第三方,都不得不先掂量一下自家后院是否安全。这些看得见的钢铁,是中国敢于“不怕事”的物质基础。

可是,仅仅拥有这些,就足以回应“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的警告吗?历史似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真正让这身钢铁盔甲拥有灵魂的,是一种看不见、却被反复验证过的东西——民族的战斗意志。建国之初,家底之薄弱与对手之强大,形成了天壤之别。对手是以世界头号强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合国军”。

但中国的志愿军士兵,怀里揣着冻成石头的土豆,硬是凭着一股气,把武装到牙齿的对手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在上甘岭,那片被炮火削低了两米的山头,终究没让敌人再前进一步。这场战争,向世界清晰地展示了新中国的筋骨有多硬。

这种精神并非孤例,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行事逻辑。1962年,面对仗着背后有人撑腰而不断蚕食领土的印度,中国在忍无可忍之后发起反击,一个月就打出了几十年的边境安稳。

在西沙,面对吨位和火力远超自己的南越军舰,中国的士兵甚至抱着炸药包冲向敌舰,用“小艇打大舰”的搏命姿态,收复了失地。这些历史瞬间,共同锻造了一种气质:中国不惧怕任何形式的“群殴”。

把硬件和意志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看,事情就变得通透了。今天,任何潜在的对手在评估福建舰的时候,他们忌惮的绝不只是一条电-磁弹射轨道,更是这艘战舰背后那个国家的集体记忆——一个曾在上甘岭浴血奋战、在西南边疆寸土不让、在南海以命相搏的民族。

历史上的赫赫战功,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做了最强有力的信用背书。

这也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现代版逻辑。发展航母和导弹,目的并非为了主动出击,而是为了让“把对手彻底打疼才能换来尊重”这句话,永远停留在威慑层面,而不必成为血淋淋的现实。

当然,今天的中国也远非孤立无援,它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互利共赢,这本身就在瓦解任何“围攻”的图谋。

所以,面对俄媒的“提醒”,不妨将其看作一个有益的思考。中国的自信,既来自福建舰这样的有形之“体”,也更深地植根于上甘岭所代表的无畏之“魂”。

中国珍视和平,但这份和平有实力作为后盾,有历史作为证明。

任何外部势力在试图破坏它之前,都有必要算一算这道“体用结合”的中国方程式,分量究竟有多重。

0 阅读:0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