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当美军士兵攻入达豪集中营时,发现了令他们感到恐怖的一幕——犹太妇女的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20 21:01:45
1945年,当美军士兵攻入达豪集中营时,发现了令他们感到恐怖的一幕——犹太妇女的尸体被剥光衣服,堆放在车厢里,准备运进焚尸房焚烧。
1945年4月29日,美军第45步兵师的士兵们冲进了达豪集中营。他们都是些二十岁上下的毛头小子,可能昨天还在跟战友吹牛,想着回家娶哪个姑娘。但那天,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进营前,他们最先发现的,是一列停在铁轨上、长得看不到头的火车。
车厢的门都敞开着,里面是什么?不是货物,是人。或者说,曾经是人。
超过三十节的车厢里,塞满了层层叠叠的尸体。男人、女人、孩子,像柴火一样堆在一起。他们几乎都赤身裸体,瘦得只剩下骨头包着一层皮,眼睛和嘴巴都惊恐地大张着,仿佛在无声地呐喊。这就是标题里说的那一幕。美军中尉威廉考林后来在他的信里写道:“我们冲进车厢,把那些还活着的抬出来,但大多数都已经死了……尸体堆了三四层高。”
一个叫唐艾斯的士兵,当时只有19岁,他说那股恶臭,一辈子都刻在了他的鼻子里。更让他们崩溃的,是那些女性的尸体,她们被剥光了所有衣物,失去了最后的尊严,就那么被随意地扔在那里。
这背后是什么?是纳粹一种极致的、程序化的恶。剥光衣服,是为了搜刮任何可能藏起来的财物;剃掉头发,可以卖给工厂做毛毡。在他们眼里,这些人已经不是人了,是“原材料”。从生到死,每一个环节都要被压榨干净。当一个系统开始把人非人化,把生命当成可以计算的资源时,任何恐怖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这些士兵当场就崩溃了。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愤怒地用枪托砸墙,还有的,直接把枪口对准了那些投降的党卫军看守。后来这事儿被称为“达豪解放惨案”,失控的美军处决了几十名党卫军。军事法庭后来调查,但最后不了了之。为什么?因为每一个到过现场的人,都无法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指责那些年轻士兵的“一时冲动”。当文明的底线被彻底撕碎时,你很难要求每个人都保持绝对的理智和冷静。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一段历史吗?我们知道了就行了。
但问题是,我们真的“知道”了吗?
就在上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最新的全球报告,指出在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大屠杀的内容,有超过17%是伪造或歪曲的。这个数字在某些不使用英语的社交平台里,甚至更高。80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把这段记忆刻进骨子里,反而让谎言和遗忘,像病毒一样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蔓延。
今年年初,最后一位参与纽伦堡审判的检察官本雅明费伦茨以104岁高龄去世了。这些“活历史”一个个地走了,以后,我们只能从书本和影像里去了解过去。另一方面,各类极端思想,尤其是反犹主义,正在全球范围内像“数字病毒”一样回潮。 欧洲多国的犹太社区安全报告显示,针对犹太人的袭击和骚扰事件,在过去两年里,增长了近40%。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涂鸦的墓碑,一个个在街头被辱骂的普通人。
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离“体感”越来越远了。我们缺少一种切身的、与自己相关的痛感。
那些躺在车厢里的犹太妇女,她们不是统计数字,她们是某人的女儿、妻子、母亲。她们可能喜欢音乐,可能烤得一手好面包,可能跟我们一样,对未来有过美好的憧憬。一个叫莉娜盖斯马尔的德国犹太女医生,她本来在海德堡有很高的声望,救死扶伤,结果也被送进了集中营,最后死在了去往奥斯维辛的路上。她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悲剧中的一个缩影。当邪恶降临时,你的身份、学识、财富,都保护不了你。唯一能保护我们的,是一个有良知、有底线的社会。
而守护这个底线,靠的是什么?就是记忆。不是那种写在教科书里,用来应付考试的记忆,而是一种鲜活的、有温度的、能引发我们警惕的记忆。
我们现在总说要“向前看”,这当然没错。但忘记过去,尤其是有意地、选择性地忘记那些黑暗的过去,不是向前看,是蒙着眼睛裸奔,早晚会摔个头破血流。达豪集中营大门上,用德语刻着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劳动带来自由”。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无耻的谎言之一,它用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掩盖了背后系统性的奴役和屠杀。
0
阅读:1